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10 月 21 日,由江苏省作协主办,诗人、作家韩东开了四十年写作生涯里的第一次个人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远道而来的评论家张清华、何向阳、孙基林、何言宏、林舟,以亲友身份列席的叶兆言、苏童、李小山、毛焰、黄小初、小海、朱燕玲等,还有 " 安排了这个会 " 的毕飞宇,以及韩东作品的出版方和韩东工作单位代表,相聚在南京东郊,庆贺六十岁的诗人光荣退休、新诗集《奇迹》出版。
△ " 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 " 在南京举行
" 韩东就要退休了,我可能过个两三年也得退休了,真是一代人在渐渐老去。" 李敬泽的一番话令在场的 " 同时代文学中人 " 无限唏嘘感慨。户外秋意渐浓,韩东这代人现在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曾经,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有相异之处,所走的道路也并不相同,但如李敬泽所说," 韩东已经有力地证明,他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保持着有力的创造力,他总是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给同时代人启发,有时甚至是质疑。而我们的文学,一直是需要韩东这样的人,走在人少、偏远的地方,他的眼光总能有力地启发我们 "。
△韩东
△李敬泽
" 诗人中的诗人 "" 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
十年没在江苏参加作家研讨会的李敬泽向韩东表达敬意和感谢," 因为作为同时代人,共同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在文学生涯的有些阶段还是受到了韩东的启发和影响。" 接着,他的发言将 " 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 " 变成了 " 韩东创作研讨会 "。
" 我至今记得九十年代初看到《同窗共读》系列短篇时,有一种被刺激到、被震撼到的感觉。" 李敬泽说,回顾中国文学自 1980 年代以来的变化,尤其在 1990 年代,韩东是小说思维、观念、语法的一个重要的发动者,一个发明家。他所变革的绝不仅仅是小说的艺术观念,还启发了我们对转型期复杂经验的表达和整理。
李敬泽回忆说,他和韩东九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段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那时候他在《人民文学》做编辑,主持小说版面,韩东对他的工作有很大的支持,经常会给他寄稿子,九十年代一些很活跃的小说家也都是通过韩东和《人民文学》建立起了联系。
李敬泽将韩东比作 " 小说家的小说家 ":" 这样的一位小说家,永远有着一种不竭的先锋精神。这么多年来,无数中国作家对于文学如何面对现代生活与现代经验做出了不懈的探索,韩东的探索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1997 年我第一次来南京,和韩东在先锋书店见面,一帮朋友在那儿吃饭,历历在目。" 李敬泽感叹地说," 现在,一转眼 24 年过去了,韩东退休了,但作为诗人、作为作家、作为艺术家的韩东,永不退休。"
△《韩东的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认为谈论韩东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但也是难度很大的话题。难在哪里?因为韩东早就进入文学史了,而韩东在九十年代以后持续创作,体量越来越大,批评界和当代文学研究界却没有做出充分的讨论。
" 再就是,我认为韩东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努力超越或者溢出世俗规范的作家,这一点让我们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甚至敬畏,但在处理的时候是有难度的,就是你如何化解掉、综合掉他的文学创作和所谓的世俗规范之间的错位?这也是一个难点。"
张清华认为,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韩东担得起 " 诗人中的诗人 " 这个称谓:" 他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诗人。我们读韩东的诗,不仅接受了一篇篇文本意义上的诗歌,还深受他生命观和认知方法的影响。当代中国诗歌解构主义的实践确实是从韩东开始的,还有平民主义的价值观、口语写作的倡导也是从他开始的。"
"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韩东提供了诗与真的统一。" 张清华说," 经常有人说,诗人的写作应该是真善美的,其实只强调了美和善,不承认真的重要性。因为真可能是不美的,可能是残酷的,可能和美、善有距离,甚至有冲突。而韩东提供了当代性的诗与真的典范。"
" 韩东在 1990 年代以后持续复杂化,最有标志性的文本就是《甲乙》。" 张清华说," 虽然没有办法把它选到经典的选本里面,但这样的诗是有断代意义或者划时代意义的文本,它所揭示的人生的荒诞或者是虚无,可能构成了对同时代人写作的挑战或是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我认为这是韩东作为诗人最先锋的部分,但很难进入通常经典化的视野,而这正是研究韩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还有韩东的《这些年》。" 张清华说," 读起来就感觉非常逼近我们生命经验最核心、最真实、也最令人畏惧的那一部分。我们可能置身其间,但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表达,而韩东找到了,韩东的意义就在于他不使用复杂的隐喻系统,不使用华丽的转喻系统,他就是直接用这种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话语,就是庄子所说的‘卮言’。"
" 对于韩东的认识,我觉得知人论事还是有效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就像《妖猫传》里面空海对白居易说的 " 长安遍地是诗人 " 一样,曾以审美挑衅者面目出场 PASS 朦胧诗人的韩东,在今天遇到的就是一个 " 遍地是诗人 " 时代,但韩东身上既有李白也有白居易,他个人从李白的时代写到了白居易的时代。
" 韩东是参加诗歌节最少的诗人。他每天的日常是带着饭盒到工作室进行一天的写作,是喧闹火热文学生活的边缘人。所以我们读韩东的诗歌,不能是‘诗人意义上的韩东’,而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韩东。正如他在《这些年》和《一些人不爱说话》里所写的那样,他的诗歌确实是他这样一个人。" 何平说。
诗与真的典范,成功克服 " 中年危机 " 的诗人
韩东曾无奈地表示,《有关大雁塔》之后,他的诗歌写作似乎再无意义,由此知道 " 代表作 " 的有力和可怕。在研讨会上,每个席位都放着一本韩东的最新诗集《奇迹》,它收录了韩东近一两年来创作的 125 首诗歌新作。
△韩东最新个人诗集《奇迹》
在张清华看来,《奇迹》充满了太多的悲凉,因为处理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情感。但是诗人刻意压制了抒情的倾向,把自己逼向了刻意表现残酷的 " 真 " 这样一种死角。对于衰年的感喟,韩东的处理是隐忍的,加了很多的反讽,不动声色的自嘲,还有更多内在的宽恕和悲悯,这种处理是非常适度恰当的。因为一旦掌握不好就容易写酸。" 如果我们不想把诗写酸就多读韩东。所以归根结底,韩东是一个诗与真的典范。"
在诗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眼中,诗集《奇迹》中有一个关键字—— " 看 "。" ‘看’的意象如此之多,如此动人,它是一种强调,是对真实的追寻与肯定。在他这里,诗歌的艺术变成了一种‘观’的艺术,所以他的诗中有一种罕见的绘画感和叙事性。最有代表的是《梦中一家人》,‘最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了,我领你去看这梦中一家人,油灯虽暗,亮堂的是他们的心’。众生在 " 看 " 当中得到了复活。当你关注,当你在‘看’,那是一种爱的行为,诗变成了爱的产物。"
" 韩东特别喜欢法国的思想家西蒙娜 • 薇依,她不加入任何宗派,就是要保持思想家的‘看’," 何向阳说," 一种绝对的冷静,一种观察者的身份,这是韩东作为一个诗人的追求,我对这种追求表达敬意 "。
" 中国诗人有中年危机,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闻一多,选入选本的都是他们二三十岁写出来的作品,基本上属于青春写作。" 诗人、《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说,韩东属于成功克服中年写作危机的诗人,他还在进化。
" 比如《奇迹》这一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推门,带着风,阳光同时泻入。所以他是亲切的人,是我想见到的人。’他的转换特别自然,韩东靠着他的诗歌才能,把日常的事实变成了诗歌里的一种事实。" 胡弦说," 西方有一句话是小事物上的神灵,我觉得韩东的诗就写出了小事物上的神灵,一说到神灵就没有小的,都是大的。"
" 我们看到韩东的诗歌都是日常化、烟火气,可能感觉不到韩东诗歌中间特别有力量的部分。" 何平特别提醒关注韩东诗歌最后的两三句," 就像《致煎饼夫妇》的最后,‘即使最严峻的城管也为之感动,道一声真不容易啊’。韩东的诗歌是有内在张力的,是有内在复杂性的,最后的两三句给前面的诗意带来了强大的反转,从而构建了特别丰富和有力量的部分。"
诗人、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小海认为,韩东之重要在于他让诗歌回到了生活。"1980 年代我们接受的文学概念是‘提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韩东不是,他把诗歌拉回生活,不再俯视生活,不再宏大叙事,他觉得诗人是人群中的一员,他回到了基本的人性和基本的七情六欲。这是巨大的扭转。由此我们可以说,好的诗人是有世界观的诗人。"
" 韩东舍弃的某些东西,可能正是一些人趋之若鹜的东西 "
当日的研讨会上还有一排特殊的亲友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毛焰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社长黄小初,都以韩东亲友团的名义坐在一旁,各自回忆起与韩东的相识相知。
△由黄小初、李小山、苏童、叶兆言、毛焰组成的 " 韩东亲友团 "
黄小初说自己知道韩东的名字时还在读大学,第一次见到韩东是 1986 年的春天," 我第一次见小海在韩东家,那时候韩东家已经高朋满座了,我和苏童到了以后就受到了韩东非常热情的款待,吃到了此生最好吃的桂花鸭,就是桂花季节的老鸭 "。黄小初说自己对诗歌是门外汉,经常不知道诗好在哪里,但却能看出来什么是烂诗,而韩东永远写的是好诗," 因为那样的诗我永远写不出来 "。
" 韩东是一个比较清贫的人," 黄小初说," 作为一个在写作上取得如此成就的人,还保持着一种清贫的生活状态,一定是舍弃了某些东西,这可能正是一些人趋之若鹜的东西。"
苏童与韩东因为封新城的一封信而相识,那是 1984 年,韩东已是有名的诗人,苏童像当时的很多大学生一样,能背出《有关大雁塔》《我见过大海》,有一天骑着车穿过大半个南京城去韩东家,结果扑了空。" 我认识韩东的时候,他已经在酝酿着写小说了。关于写小说,我们一直在相互帮助、相互成长。" 苏童说,韩东喜欢在洁净的场域里写作," 哪怕是一张桌子,他希望是干干净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象征,有喜欢韩东的,也有不喜欢韩东的,但是大家都认为韩东的写作非常干净 "。
" 现在大家常说到‘油腻’,韩东可以说是第一个反油腻主义者。" 苏童说," 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修辞都被韩东简化甚至放弃。他的武器,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尖锐的纤弱’,这是韩东对自己创作所要面对的世界的想象。"
叶兆言说自己和韩东的关系更多还是 " 亲 ",因为天生就认识。他和韩东的哥哥有记忆就在一起玩,他们去看小人书,韩东就跟着他们," 我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他哥哥经常拉着我就跑,我就想万一这个小孩儿丢了怎么办,我对韩东最早的记忆就是这样的 "。叶兆言说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和韩东的哥哥有直接关系,那时他们一起搞了一个刊物,他还从北京带来了好多作品,后来韩东走上写作的道路可能跟这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绝对。
叶兆言认为韩东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人不俗。他希望年轻人如果向韩东学,还是要多学一学为人的那种不俗," 有诗人的气质比诗更重要 "。
毛焰说,他到南京没多久就和韩东一起玩儿,玩了很多年。这几年又和韩东共职,几乎每天都会谈论文学、诗歌," 韩东可能就是随便聊聊,但对我来讲特别过瘾 "。
李小山称韩东叫 " 韩二 "," 这样比较亲切,我们亲友团就是韩二的娘家人,娘家人听到外地来的嘉宾给韩二这么多的赞扬,特别高兴,这样的赞美希望来得更多一点,因为韩二配得上 "。
南京、江苏乃至全国,至今受益于 " 他们 " 建构的一种传统
" 到现在为止,韩东仍然是中国当代诗人和当代作家当中持续性地能对青年作家、青年诗人产生影响的文学形象。无论是南京、江苏乃至全国都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形象,包括他的作品,他的文学主张,他这么多年一直带领充溢着青年亚文化特征的作家艺术家群体,这都是来自于 80 年代‘他们’建构的一种传统。" 青年批评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说," 我自身也很深地受益于这种传统。"
" 大家可能不知道,韩东的父亲是《青春》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韩东的哥哥和韩东都在《青春》工作。韩东现在仍然帮助《青春》杂志社做栏目主持人,《韩东读诗》在全国大学生中影响广泛。"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项晓宁说,一家两代、父子三人都为《青春》付出了很多,立志于培养文学新人,可谓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 江苏的文学界是真正爱文学的文学界。" 张清华说," 能有韩东这样的诗人,韩东能够在江苏这样的文学场域、文学生态当中出现,也能够在这样一个文学场域和生态中受到尊重、受到理解,我也算是韩东的同代人,觉得非常欣慰。"
" 不习惯,也不懂规矩,但它给了我一次感谢的机会。" 对于人生里的第一场个人研讨会,韩东说," 这么多年来,写作这件事得到了各位朋友的帮助,我对帮助过我的人都记得很清楚,谢谢大家。"
谈及诗歌,韩东不改诗人本色:" 我们这一代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确实抵达了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里的主语不是我,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其中有两个因素,一是现代汉语的成熟,二是一种世界意识。什么是世界意识?世界意识不是地方意识,不是中心意识,也不是唯西方意识,而是自自然然地‘在世界中’。你是整体的一个局部,并不和整体发生冲突。不是对立、对比、竞争的意义上才能确立的那种存在。就诗歌而言,这两点是一代人能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
△毕飞宇
" 我们开了一个成功的和愉快的研讨会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作会议总结说:" 对韩东个人而言,这个会也许没那么重要,但是,对我们江苏作协来说,这个会很重要。江苏是文学的沃土,自然也是诗歌的沃土。韩东这个人,韩东的文本,韩东的诗歌精神,韩东的诗歌美学,包括他作为诗人的个性气质,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了我们江苏文学的未来,尤其是诗歌的未来,我们就必须把韩东研究这项工作做好,并深入下去。"
(江苏省作协供图)
- 江苏
- 2021-10-28 09:33:52
- 江苏
- 2021-10-28 07:50:36
- 江苏
- 2021-10-28 07:49:59
- 江苏
- 2021-10-27 21: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