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颖利 刘志强 记者 严君臣)民间借贷执行案件中,执行款中的利息部分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此类税收漏征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税收流失。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以大数据思维为牵引,从个案办理中总结类案规律,聚力堵塞个人所得税征管“盲点”“漏洞”。
2022年5月,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在开展国有财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中,发现在一起民间借贷执行案件中,韩某有巨额民间借贷利息收入但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造成税款流失,国家利益受损。经线索研判,检察机关立即开展初查,从法院调取卷宗,发现韩某通过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于2021年5月拿到执行款1300多万元,因该民间借贷纠纷历经十多年,这笔钱中光利息就高达近700万元。
如此高额的利息是否申报纳税?检察机关向税务机关函询,并查看被执行人某液化气服务公司的代扣代缴记录,查实韩某未就该笔借贷利息缴纳个人所得税,被执行公司也未进行代扣代缴。
为尽快追征该笔税款,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在缜密的调查基础上,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税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对韩某的利息收入及时征收个人所得税。税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对韩某进行询问调查,告知其获得利息收入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法律后果,最终韩某主动申报并于2022年6月足额缴纳税款近140万元。
“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很大,该领域的纳税存在监管盲区。”然而,要找到这些“漏网之鱼”并不容易,靠人工逐本查阅卷宗方式耗时费力。为破解监督难题,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在成功办理个案基础上,着手构建民间借贷执行款利息所得税大数据监督模型,以监督模型自动比对筛查确定办案线索。
检察机关通过对已经办理的个案进行分析,发现此类案件的共性特征是:发生在民间借贷领域,经过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全部执行完毕,执行款项中包含利息。于是,检察机关确定 “民间借贷”“利息”“结案通知书”等三大关键词并建立数据监督模型,借助裁判文书网研判平台开展特征比对,梳理出2021年全年辖区涉民间借贷已强制执行完毕案件104件,同步与税收征管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碰撞,精准查明有4人拿到执行款和利息但没有申报纳税,便将案件线索一并移交税务部门,均得到有效解决。
办案是为了更好推动源头治理,经崇川区检察院牵头,税务机关和法院积极探索民间借贷执行案件税收征管协作联动机制,就协助个税征收的法律依据、征缴方式、工作衔接等达成初步意见,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
“运用大数据筛查、比对、碰撞,违法犯罪孤立信息点之间就有了交集、串连,问题线索就能清晰展现出来。法律监督要做强做精,必须向数据要战斗力。”崇川区检察院检察长孙亚介绍,目前该院已推行 “检察大数据战略”,通过建立金融网络案件电子证据实验室、构建公益诉讼多领域大数据监督模型,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促进社会治理深层次问题解决。
- 动态
- 2022-07-21 17:31:42
- 动态
- 2022-07-21 17:27:54
- 动态
- 2022-07-21 17:28:30
- 动态
- 2022-07-21 1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