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蝶变,是港新村逆袭的“先手棋”。曾经“海边路难走”的困境,随着路网升级彻底破解:洋吕铁路、328国道横穿村庄,区域内交通网络不断加密,不仅让村民出行告别“周折”,更让“路通人聚”的效应加速显现。土生土长的港新村村民张淮鑫,便是这波机遇的受益者。16岁时他离家赴山东从事装潢行业,两年前,他瞅准沿海开发热潮与港产城融合机遇,毅然回乡创业。“村里给了实实在在的支持,租办公场地首年就减免20%租金,让我能轻装上阵!”如今,他的业务早已跳出家装领域,办公楼、厂房、农家乐项目接连上马,年营收轻松超百万元,“打算一直扎根这儿,还想把门面再扩大些!”

而港新村真正的“致富密码”,藏在对机遇的敏锐捕捉与资源的高效盘活里。2013年,村里借“挂钩复垦”整合闲置土地、集中发包,赚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后来恰逢海门港新区建设热度攀升,千亿级中天钢铁等项目相继落地,区域内流动人口大幅增加,物业租赁、商业配套等需求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港新村果断出手——率先购置近7000平方米房产,打造集酒店、餐饮于一体的商业服务中心,全部成功出租;2023年7月再添6间临街门面,一年内又实现满租。单是物业租赁这一项,如今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超100万元收入。“我们实实在在吃到了沿海开发的福利,中心渔港的建设、洋吕铁路的通车,都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村干部张晓玉感慨道。

“钱袋子”鼓了,港新村始终没忘“发展为了谁”。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物业租金等收益按股分红,让每个村民都能享受发展红利;8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村级尊老金,独居老人家里免费装上摄像头,安全感满满;村内道路全硬化、路灯全覆盖,村卫生室、小区超市一应俱全,法治廉洁文化公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相继建成投用。“小孙子回来总说‘老家和城市没两样’!一放暑假就吵着要回来。”村民朱广昌的一番感慨,折射出港新村民生服务里藏着的温度。

如今的港新村,不仅有了“稳稳的幸福”,更在共富路上谋划着更远的未来。光伏项目试水成功后,今年计划再投45万元扩大规模,依托“回报快、收益稳”的绿色产业持续增收。同时,港新村还计划依托村内海港生态公园的天然资源,联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并与周边餐饮企业合作推出农家乐项目,打造滨海休闲体验品牌。

从“窘境”到“底气”,港新村的蜕变,既是依托区域机遇、盘活集体资源的生动实践,更是“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温暖答卷——未来,这里的共富图景,还将绘就得更加精彩。(记者 吴云 田贵萍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