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①|“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

编者按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探索新经验”光荣使命,对标对表“走在前、做示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交出了一份兼具厚度与亮度的时代答卷。即日起,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联合推出“江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系列报道,以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为题,展示江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实际行动,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动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持续迸发的实践伟力。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践行殷殷嘱托,交好新的答卷。省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多次作出部署安排。2023年11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塑造可见的新气象。“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江苏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社会文明程度高”不断凸显,全省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更加澎湃,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思想引领,筑牢精神根基

奋进新时代,方向至关重要,信念最为关键。

连日来,江苏各地新华书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持续热销。书页间的真理光芒,吸引着干部群众争相阅读学习。

没有深厚的理论信仰,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让理论“活”起来、让思想“沉”下去,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在村头庭院,“百姓名嘴”围坐板凳,用“家常话”解读惠民政策;在社区广场,宣讲员把“大道理”融入百姓生活……接地气、有生气的表达,让科学理论成为浸润人心的“社会最强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是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源泉。

“这是西周时期吴越先民用于祭祀的重器,纹饰中隐含的尚武精神,正是镇江‘勇毅坚韧’城市品格的源头。”镇江技师学院的学生们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展开了与镇江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的“零距离对话”。文化自信自强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就是骨头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邓中夏烈士以生命写就的信仰答卷,在微纪录片《雨花台相册》中静静铺展,引发了千万级传播的大流量。

2024年,江苏有6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库,红色场馆与学校联合推出的《雨花台相册》实现破圈共鸣,正是江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主心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能凝聚成深入人心的磅礴力量。

“守岛卫国夫妻哨”王继才王仕花、“成绩写在大地上”的赵亚夫、“毕生铸‘盾’为报国”的钱七虎……“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在江苏持续涌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高尚情操,引领着全社会尊崇英雄、见贤思齐。

“我已经89岁,我的心愿,就是在剩下的时间里多培养一批研究大豆的人才。”今年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满含为国奉献的深切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是最好的示范。2022年以来,江苏举办“道德的力量”巡演,用歌舞再现模范事迹,用戏曲演绎动人故事,用情景讲述传递精神力量,让典型模范的事迹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浸润,涵养“精气神”

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涵养“精气神”,既可固本培元,也能引领风气。

“下次啥时候?一定要通知我!”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的一场场惠民演出现场,观众热切的询问与如潮掌声交织,透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破解基层文化服务“不解渴”“不对味”的难题,江苏推出文艺直通车行动,创新文化服务机制。

最近,15辆国内舞台面积最大、可实现一键智能启动的多功能舞台车,首批配发给江苏的基层文艺院团和文化单位。它们如同流动的文化驿站,将戏曲、歌舞、话剧、曲艺等优质文艺资源,精准送达群众“家门口”。

“舞台车升级,是一件大好事。”江都扬剧团负责人杨勇感慨。他们常年奔走在镇村一线,年均演出超300场。如今,现代化舞台车让演出效率大幅提升,哪里有需要,车轮就驶向哪里;鼓乐一响,广场就成了剧场。

在江苏,“家门口”除了能赏好戏,还能看大展、享非遗,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就要跟上。

去年9月,江苏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直面“预约难”“周一闭馆”等“博物馆热”背后的现实痛点。

一年来,政策落地逐步见效:全省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上新近3个;91家博物馆延时开放,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多家场馆宣布取消“周一闭馆”惯例,让文化服务融入百姓日常。

博物馆的灯光亮得更久,城乡大地的书香也愈发浓郁。十五载春华秋实,江苏书展已成为书香江苏建设最闪亮的标识。一届届江苏书展的热潮,显示出江苏“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滋养了江苏人的精神世界。

在无锡,以钱钟书先生命名的“钟书房”将百年钟楼与茶咖、社区生活巧妙融合,百余处集阅读、交流、休闲于一体的“阅读+”空间如星点散布,让“钟情于书”成为流淌在街巷间的城市气质。

9月28日,国内首部“三农”题材音乐剧《大田》拉开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序幕。作为剧中人物原型之一,84岁高龄的赵亚夫也落座观众席。

从苏剧《国鼎魂》、昆剧《瞿秋白》到电视剧《人世间》《北上》,从小说《黄雀记》到电影《守岛人》《南京照相馆》……一部部有筋骨、有温度、有回响的作品,温润人心。

日用不觉,文明“有人气”

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贵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文明城市,是体现城市文明水平的“金字招牌”。目前,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南京、苏州、南通、无锡、常州、镇江、泰州7个设区市以县为单位全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江苏把创建重心聚焦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背街小巷焕新颜值、便民驿站遍布街角……一项项“民生清单”,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江苏,这样的融入处处可见。

“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常州市钟楼区“道德讲堂”近期举办的一场以“家风传承”为核心的专题活动,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生动展示了出生于常州的明代儒学大师唐荆川“清白传家”的家风文化,让在座的听众格外动容。

“苏超”,更是一扇文明实践的窗口。球迷观赛前去烈士纪念塔举行庄重的献花仪式,比赛结束后观众自发俯身捡拾垃圾。点滴细节,映照“比赛第一,文明也是第一”。

在苏州相城区,一群“文明实践主理人”悄然兴起:一个爱摄影的居民盘活了闲置空间,一个退休教师组织起邻里读书会,一个手工艺人带起了文创坊……文明风尚,展现在每个江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言一行之上。

文明的种子,也在乡村沃土上蓬勃生长。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如今再访马庄,农民乐团的演奏里满是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指尖翻飞的香包不仅绣出了“非遗传承”,更绣出了“致富经”。文旅融合的新路径,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行稳致远。

“中国的春光里有我,我就是那盛开的花朵……”稚嫩而真挚的童声乘着旋律流淌。10月4日,“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中展演登上央视荧屏。19年前,“童声里的中国”由南通通州首倡发起,如今已覆盖全国、辐射海外。南通·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副主任张锋说,“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我们要精心引导、细心呵护,耐心浇灌他们的心田。”

在落细、落小、落实中,文明成为更多人习以为常的日常。全省2.2万多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万多个实践点,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乡肌理。在创新丰富的“文明实践+”应用场景中,“文明实践我行动”“春风润心”“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在基层活起来、火起来。

“主心骨”立,则气象新。在江苏这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沃土之上,源自生活的核心价值观正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群体共识,广大干部群众时时澎湃着向上的力量,处处迸发着奋发的干劲。展望“十五五”新局,江苏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稳步迈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海青 陈洁 顾星欣 于锋 冯圆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