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藏海传》,让精妙绝伦的古建营造工艺大放异彩,也让主角原型之一、明代建筑大师、香山帮匠人代表蒯祥被更多人知晓。
今年,吴江黎里古镇深处,一座老宅从岁月的“深闺”中苏醒。这份跨越时光的缘分尤为动人——它最初由蒯祥后人亲手建造,如今又由蒯祥传人完成修缮。两代匠人以血脉与技艺为桥,让这座老宅与“香山帮”的匠心再次相牵。
老宅历久弥新,古镇焕彩重生。
近年来,在人文传承与经济活化的双重赋能下,黎里古镇上一个又一个古建完成了一场从历史遗存到文化地标、从静默空间到活力载体的精彩蝶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越来越多的黎里水乡建筑“活”在当下、“活”出精彩,承载着光阴的故事和游子的乡愁,它们不辜负“走过”的千百年岁月,让历史精髓在堂前屋后奔涌不息、流向未来。
政企携手,百年老宅“重见天日”
周、陈、李、蒯、汝、陆、徐、蔡,这是黎里古镇的八大姓。
在百家姓里,蒯是“小”姓,但在黎里,却是八大姓之一。寻根溯源,正是蒯祥的一支后裔从香山迁至黎里,在这里开枝散叶,逐渐成了本地大族。
走进今年3月完成修缮的明清老宅承裕堂,这里榫卯飞檐、雕花梁枋,传统肌理与现代设施和谐共存、相得益彰。三进院落内,不仅有香山帮匠人们“不用一钉一铆”的精湛技艺,还有亭榭楼阁、太湖石假山环抱小池塘,假山缝隙间,一道小瀑布蜿蜒而下,水声潺潺,为这个美如苏式园林的老宅添了灵动气韵。
承裕堂由蒯祥后裔建造,曾为蔡氏家族所有。时隔百年,香山帮再次在此延续传奇,让原来地砖碎裂、门歪窗斜、梁柱斑驳的老宅重焕生机。
“两年多前,这里是另一派景象——屋顶塌陷,墙壁残破,地面坑洼。”黎里古保办副主任储良回忆。古建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可谁来修、怎么修、钱从何来、后续如何运营,一连串的问题让古保办犯了难。
转机,就在香山帮传人、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东到黎里考察后出现。用黎里旅游公司总经理庞海燕的话说,这次考察也是一次古镇老宅与香山帮匠人的双向奔赴。
薛东来到黎里,最初的目的很明确——为国家级传承人薛林根大师寻觅一处合适的工作室,让香山帮的技艺有个安稳的展示与传承空间。但是,当踏上黎里古镇的青石板路,实地走访那些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后,薛东发现,黎里古镇味道很足,木结构建筑的数量更是可观,对于专注古建修缮的香山帮匠人而言,无疑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
2023年10月21日,香山帮非遗艺术馆签约落地承裕堂,双方秉持“政府力量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共同开发,实现古建筑解危、政府省资金、企业得空间、载体获活化、投入抵房租的多赢闭环,为历史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新路径。
古今交融,古建老宅迸发青春活力
守得住古韵,又融得进当下。
这是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也正是黎里古镇在近年来推进历史遗存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生动缩影。
从老宅修缮时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坚守,到引入现代生活设施时“藏新于古”的巧思,近年来,黎里古镇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肌理,用创新之策激活老建筑的当代价值,在古今交融中续写着千年古镇的新故事。
承裕堂的“复活”,只是黎里古镇4万余平方米古建群“活化”实践的一个切片。
在古镇上,沿着幽深的鸿寿弄往前走,一个小院出现在眼前,院里一株苍翠老树,树后一间素雅老屋,构成了一幅温婉秀雅的江南图景——这里是旧时周家累代营造的鸿寿堂,现在则以“为你读诗”黎里会客厅的容貌重现于世。
黎里古保办副主任王潇介绍,鸿寿堂聚焦于“人文空间”和“诗意体验”,通过打造沉浸式社交空间,将作家诗人、文化学者、艺术家、非遗传人和本地居民、游客连接起来,共建黎里“诗意生活场景”。洛雅草堂是鸿寿堂的第四进,也已修缮完毕。
会客厅的每一次大型活动,都是一场“活化”利用的破圈试验。
3月28日,由“为你读诗”主办的“亚子诗会——我在黎里为你读诗”再度在“鸿寿堂”与“洛雅草堂”举行。一场场诗会不仅让鸿寿堂的“诗意基因”得到唤醒,更让古老的建筑空间因文化活动的注入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更深远的是,“为你读诗”会客厅的落地,为黎里古镇的活化利用打开了新的维度:它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物展示,而是通过持续举办诗歌沙龙、非遗体验、雅集等活动,让鸿寿堂与洛雅草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驿站”。
王潇表示,本地居民在这里重拾自豪感,游客在诗意氛围中触摸古镇的人文温度,而艺术家们则以古镇为灵感源泉,将黎里的烟火气息与文脉底蕴凝练成流淌于笔墨的作品。
一宅一特色,让古建“活下来”更“火起来”
每一处老宅的“重生”,都在诉说着古镇对“古韵”的坚守与对“当下”的拥抱。
从承裕堂的非遗技艺传承,到鸿寿堂的诗意生活营造,当前的黎里古镇正以“一宅一特色”的思路,让4万余平方米的古建筑从历史符号,转变为承载文化体验、滋养当代生活的鲜活载体。
李厅弄是黎里最长的弄堂,一侧的李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史悠久。为了拥有独特的辨识度,黎里紧扣纪录片产业这一小众“赛道”,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在李厅共建了影视传播创作实践基地,开发出展览空间和办公生活空间两大板块,探索新的业态发展。
镶金边的餐具、华丽的家具、满墙的油画,让人有一种穿越到欧洲中世纪庄园的错觉……这样的“错位”就在古镇的邱宅中。这片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的建筑群,已华丽转身为黎里洋为中用艺术馆。
在黎里,115条弄堂像毛细血管一般分布于古镇,串联起一座座形态各异的老宅,也串联起古今交织的多元生活。
解危修缮只是“上半场”,如何运营好,让老宅“火起来”,方为关键的“后半篇文章”。
“老话说,房子活要靠人气养,特别是木结构的房子,它需要通风透气。”储良说,古保办的着眼点不只停留在维修上,还要精算“经济账”,在掌握古宅产权的前提下,让业态坚持下来、帮商业模式运转起来,将文旅人流转化为消费活水。
目前,古镇旅游公司正尝试更为灵活务实的古宅修缮运营模式——施工图纸和修缮资金先经古镇文保部门前置审核、竣工后严格审计,最终按照审计金额,由黎里旅游公司和运营方签订协议,对租金进行抵扣。这一兼顾公平与活力的办法,为黎里其他古建筑“活化利用”打通了思路、提供了范本。
这样的良性循环已经开始。在今年3月28日的黎里梨花文化主题日活动上,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黎里古镇将对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闻诗堂进行全面修缮,让这座古老的建筑重现往日风采;庙桥弄地块也将重新梳理空间关系和交通动线,进行整体更新改造,未来这里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宾客。
“千年黎里”的故事正在古今交融中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苏报记者 王英 陆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