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方式,3个月减重20.6公斤,精神状态好多了。”说起参加减重减脂大赛的收获,溧阳市民赵鑫(化名)对体重管理更有信心。
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慢性病防控“大工程”,是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初衷。群众对体重管理有哪些误区,如何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近日,记者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探访。
盲目节食过量运动,不可取
85后张浩(化名)曾在企业工作,白天久坐,体重一度超过100公斤。为了减重,他早上只吃2个鸡蛋、喝一杯牛奶,跑步5公里;晚上不吃饭,到健身房先练习体能,再到跑步机跑10公里;周末到各地参加马拉松。
一段时间下来,张浩的体重确实下降了。但由于短时间内高负荷运动,他的血管壁受到刺激而增厚,导致动脉硬化,去年3月发生脑出血。在溧阳市戴埠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在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就诊的张浩,他的身体状况已有明显改善。
“当时出现了偏瘫,语言、运动都有障碍。年纪轻轻遭受如此变故,感觉人生崩塌了。”张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后怕。
80后缪毅(化名)作息不规律、熬夜多,平时胃口很好,体重最高峰时达到85公斤,心脏负担过重,体型走样。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空腹跑步近10公里,但运动后饮食不节制。久而久之,体重反弹,膝盖损伤,身体内分泌紊乱,提不起精神。
肥胖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不科学的减重措施,容易引起体重反弹,甚至损害健康。”戴埠人民医院运动健康指导门诊生活方式指导员赵晶介绍,体重管理不是单纯减重,而是改善整体健康。
科学干预精准施策,重长效
超重肥胖人员往往伴随多种合并症,许多医疗机构整合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心理科等资源,提供一体化诊疗服务。在戴埠人民医院,运动健康指导门诊有2名运动处方师、3名康复治疗师、3名生活方式指导员。
“选择到医院参加减重减脂大赛,主要是因为以往缺乏科学指导,走了不少弯路。”赵鑫坦言,去年11月,自己采取饥饿方式减重,早上空腹喝咖啡,晚上不吃主食、只吃点蔬菜。两个月后正好遇到春节,饮食放开,体重反弹了10公斤。
今年5月,赵鑫看到减重减脂大赛信息后,来到离家很近的戴埠人民医院接受专业指导。医生对他进行体脂分析、代谢率检测和饮食习惯评估,制定低升糖指数饮食方案、个性化运动方案,建立健康档案。“3个月来,有了医生跟踪管理,我的饮食习惯越来越自律,运动量也适度。”赵鑫介绍。
同样参加减重减脂大赛的缪毅,最近进入了减重平台期,医生及时帮助调整饮食、运动方案,保持平稳节奏。
科学减重应循序渐进,核心是调整生活方式。专家建议,营养均衡,合理控制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充足;运动适度,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行为矫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心态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自己坚持家人支持,可持续
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相对弱一些,尤其是年纪大的居民参与体重管理的意愿不是很强。
“去年9月以来,我们跟踪服务323名就诊人员,80%是从慢性病管理中心推荐而来。其中48人参加减重减脂大赛,近一半人员坚持到现在,都有一定效果。”戴埠人民医院院长史涛介绍,将以体重管理作为切入点,防控、治疗慢性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人参加体重管理,调整饮食结构,早晚体育锻炼,老伴却觉得是在赶时髦。因饮食习惯、就餐时间与家庭成员产生差异,参与者需单独制作饭菜,嫌麻烦。家人缺乏理解和支持,导致部分人员半途而废。
南京市中医院在全省三甲综合性医院率先挂牌体育医院,探索“体卫融合”路径。“要将体重健康纳入家庭生活新理念。”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章阳建议,家庭成员定期测量体重,相互提示和监督,掌握科学烹饪技巧,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在医生指导下,因地制宜、就近便利开展锻炼,不宜过度增加经济负担。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一些医疗机构与中小学校合作,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锻炼方式,减少“小胖墩”。“不能简单地限制营养摄入量,要在满足成长发育所需的前提下,开展体育锻炼。”章阳表示,通过科学指导提升运动强度、增加运动类型,促进孩子们身高增长和骨骼健康,降低慢性病发生的风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伟 实习生 冯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