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盐碱地育出“牛奶芯片” 江苏大丰走出生态改良与产业兴农协同发展新路径

“大丰区林场3000亩林下盐碱地成功实现苜蓿种植,标志着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开辟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日前,在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上,智元百草(盐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仇广洲推介耐盐牧草项目。数据显示,自2024年3月至今,这片盐碱地通过苜蓿种植,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300余万元。

雨后的大丰区林场绿意更浓。仇广洲指着40厘米高的紫花苜蓿介绍:“这就是盐碱地上长出的‘金牧草’。”这种被誉为“牛奶芯片”的牧草,是提升奶牛乳蛋白含量的关键饲料。“牧草粗蛋白含量越高,牛奶品质越优。”

“种植耐盐苜蓿,可提供优质牧草。”仇广洲解释,这既有助于打破优质牧草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而且苜蓿固氮降盐的特性高度契合“双碳”目标,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培育“经济绿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强调,“拓展食物来源渠道”“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智元百草在大丰的探索,不仅创新生态改良盐碱地新模式,更是向盐碱地要热量、要蛋白,是对“大食物观”的成功践行。

项目为何落户大丰?仇广洲表示,盐城是自己的家乡,一个利用闲置盐碱滩的设想,点燃他的创业激情。这一设想迅速得到大丰区委组织部重视,牵线搭桥助其获得“黄海明珠领军人才”政策支持。2024年3月,公司落户大丰区丰华街道,3000亩林下盐碱地披上苜蓿“绿装”。

依托专家团队指导,新一代耐盐苜蓿成功扎根。经省农科院检测,该苜蓿粗蛋白含量高达20%,达到优级。根系深扎,如同“生物犁”疏松土壤、中和盐碱。团队还创新生物发酵青贮工艺,将含水量从50%提升至70%,解决了南方牧草后加工的难题。

“预计连续种植三年后,该地块盐碱化程度将显著降低,逐步具备耕作条件。”大丰区林场副场长秦盛华介绍,“传统物理改良盐碱地依赖降水冲刷,过程漫长。苜蓿种植可将改良进程缩短至几年。特别是林木与耐盐牧草立体配置形成的林草融合模式,既巩固深层土壤脱盐效果,又显著提升生态稳定性与经济效益。”

目前,3000亩苜蓿田已成为江苏家惠牧业等企业的稳定优质饲料基地。仇广洲信心满怀:“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万亩。”这一成功实践,不仅将为本土奶源提供关键支撑,更是在黄海之滨盐碱地上,走出生态改良与产业兴农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