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日前,江苏扬中市万福村青年王思然在部队给母亲打来电话,今年3月份应征入伍的他,是自1955年我国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实施以来,该村送出的第269个兵。
又是一年“八一”时,从艰苦年代的“好儿郎就应去军营”到新时代的“大学生优先入伍”,这个仅千余户的长江边小村庄,这条流淌了71年的“兵脉”,为何依然滚烫?
图:王思然,万福村送出的第269个兵
党建引领 点燃送兵接力的“红色引擎”
71年风雨兼程,价值观念的冲击、家庭顾虑的加重、时代环境的变化,都让万福村的送兵之路面临不同考验。但“兵脉”源头,始终握在村支书手中。
1955年,首任村支书施贤友先后将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送上了戍边征途;1986年,硝烟未散,老支书黄克华毅然将独生子黄振鹏送入前线部队;2014年,现任党委书记范永华说服家人,让读大学的侄子范鑫休学参军,带动当年3名青年应征入伍……“国防责任”已成为刻进骨子里的村魂。
不仅如此,党员的先锋作用更是点燃从军热情的火种,村里“一家三代从军”“连送四子入伍”的故事不断涌现。现如今,每年新兵一送走,村干部立即着手下一年摸底,做到“适龄青年底数清、思想动态明”。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对接”的方式转变,得以让保家卫国的“兵脉”不竭。
全民共育 织密崇军优待的“保障网”
“八一”前夕,在村委会的服务大厅里,前来体验健康义诊、中医理疗服务的退役军人络绎不绝,虽已脱下军装,但这份来自党和政府的尊重与关爱,让在场的退伍军人倍感温暖和自豪。
国防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村人的责任。近年来,该村通过情感联结和服务保障,构建起共育共兴的坚实根基——
组建“兵妈妈宣讲团”,用最质朴的语言把忠诚、勇敢、奉献的家风代代相传,让国防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兵妈妈围聊会”上动情的讲述,让军人的品格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正月初一,军属家门早早被叩响,村“两委”干部带着春联与问候登门;新兵启程,锣鼓喧天中全村老少夹道欢送;老兵返乡,迎接的掌声比鞭炮更响亮……
不仅如此,2015年,万福村还成立了镇江市第一家村级双拥服务社,176名志愿者常年为涉军家庭开展助耕、慰问、帮贫扶困、生活照料等服务。让应征青年无后顾之忧、现役军人可安心服役、复转军人能有所作为。
精神赓续 握紧新时代强军“接力棒”
耸立于村北的“渡江战役七烈士纪念碑”,是万福人永恒的精神坐标,每年新兵入伍前在此宣誓,也成为万福村最庄严的仪式。
晨光中,步入村委会旁占地50余亩的“拥军园”,随处可见的国防教育标语、精心维护的“功臣荣誉墙”,269位“万福兵”的名字熠熠生辉。作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阵地,近五年来,该园接待参观学习5000多人次,让国防教育走出村庄、辐射更广。
作为江苏省“心系国防模范村”、江苏省唯一获得“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的行政村。万福村的制度保障让送兵“不断线”,而红色精神更让拥军“不停步”,二者的深度结合,让万福破解时代变迁中的征兵难题,实现“党群同心、拥军兴村”的久久为功。
“保家卫国的根扎得深,枝干才能代代生发。”当新兵的列车鸣笛启程,这个江边小村庄的新一轮“接力”,已在锣鼓声中悄然开始。(杨蝶飞 马贝)
来源:扬中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