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7月26日-27日),“苏超”联赛虽按下暂停键,但它的“场外吸金力”可一点没闲着。根据最新出炉的江苏经济“半年报”,5、6月份,“苏超”比赛地所在的18个县(市、区)限上住宿业、餐饮业合计营业额增速比4月份分别加快1.2个、1.6个百分点。
这看似“个位数”的挪动,对体量庞大的江苏消费市场来说,可不能算是个小动静。特别是住宿和餐饮这两块最接地气的领域。要知道,球迷们跟着主队“南征北战”,住下来、吃顿饭是刚需。
细看这份“期中成绩单”,以刚刚过去的南通“苏超”第7轮比赛为例,7月17日至21日,南通全市共接待游客231.6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2.8%,相比上周(7月10日至14日)增长15.9%。实现旅游收入12.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4.6%,相比上周增长18.2%。
南通森迪酒店总经理孙福括最有发言权。据他透露,“这段时间,酒店的热门房型需提前一个月预定,入住率同比增长约10%,主要客群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周边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方的游客占比较高。”由此可见,24.6%的增幅,不仅仅是本地人捧场,更是实打实的外地“真金白银”流进来。
而在更早的第五轮赛期(6月28日至29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显示,包括南通在内的5个主场城市,外地游客量较上周末增长24.44%;银联商务数据也显示,这5个城市的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2.53%。可见,球赛在哪踢,哪里的人气就旺。
这股消费热浪,自然不只是局限在有比赛的“主场”。“十三太保”这次相当默契,把“第二现场”玩出了花,商圈、广场、景区,处处都能看球能消费。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景区客流量被有效带动,餐饮、住宿这些“二次消费”自然也水涨船高。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球迷和凑热闹的市民更舒心,各市也是“卷”起了服务。高铁站到球场、景区的免费巴士,安排上,外地车牌在公共停车场享受“VIP免费待遇”,连市民都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当起了“编外地陪”。某咖啡店的主理人蒋佳辉更表示,他们为球员球迷提供优惠,“胜利的喜悦更需要分享的滋味!”
把这些数据串起来看,“苏超”带来的消费增长,展现的是一种“强势而健康”的态势。
首先,增量实打实。1.2%、1.6%的核心动力是真实的外地客流导入,而不是本地消费的“左手倒右手”;
其次,转化效率高。众所周知,有效的消费转化是关键。近期,我省打出“苏超联赛+苏新消费”IP,从球迷凭票根享受折扣,到景区、酒店、餐饮的联动优惠,种种举措都在把观赛的热情精准引导到消费行为上。第五轮5个主场城市12.53%的异地消费增长,就是转化效率的体现;
再次,支撑体系稳。其健康性在于,它由真实的客流、创新的产品、融合的场景和全民的参与共同支撑,不是一阵风的热闹。
诚然,这份“期中答卷”显示出的效应,还只是初露锋芒。“苏超”下半场怎么踢?它带来的融合发展和经济活力,能否持续加码?这无疑是给江苏各地未来借力大型活动、写好“商文旅体”融合大文章,留下的一份充满潜力的“课后思考题”。
至少现在,“苏超”已经证明: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只足球引发的,远不止于球场内的欢呼。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刘正则 李秋雨 张雪 南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