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听·见|“麋鹿北上”,开启人与自然故事的连续剧

近日,58头麋鹿跨越千里,从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北迁天津的新闻受到关注。麋鹿“远走他乡”,既缓解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压力,也在全国播撒了物种多样性的种子。今天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麋鹿种群从“濒危绝境”到“鹿鸣遍野”,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又一个鲜活范本,但同时,实现真正的“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86年,39头漂泊在海外的麋鹿返回故乡盐城大丰,经过近40年的努力,得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中国麋鹿回归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物种重引进项目之一。截至202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数量已达8216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突破3500头,基本实现恢复野生麋鹿种群的目标。

从几近灭绝到种群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接续上演。2021年,15头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新闻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这群亚洲象也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名片。这些年,我国颁布和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2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江苏率先在全国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从国家战略到地方智慧,无不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大国担当。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一鹿向北”还是“一路象北”,他们都只是缩影而非全貌。我们把视线重新放回到麋鹿身上,作为原产于我国的珍稀特有物种,麋鹿在清朝末年成为野外灭绝物种。究其原因,虽然不乏自然环境变化、物种自身特性限制等,但也确与过度猎杀、资源掠夺等人为因素分不开。而当下,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冲击仍随处可见: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非法猎捕、收购、出售野生动物;盗伐、滥伐、非法收购、运输木材;破坏自然保护地、林地;在禁渔期、禁渔区大肆捕捞水产品……这些行为,有的可能造成生物物种种群的失衡,有的会摧毁重要物种栖息地环境,最终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从长江白鳍豚的消失,到黄胸鹀因盗猎陷入濒危,再到一些珍稀物种被遗憾地宣布“功能性灭绝”,许多动物都曾在地球上自由奔跑,但现在已近乎“退无可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只是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更应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是宏大而空洞的概念,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在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的同时需要更多力量的介入,需要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友好对待人类的朋友、合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养成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拒绝买卖野生动物……以更多“微不足道”的微光,让守护生物多样性成为灿烂星河。(黄欢)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