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信用是诚信社会的“通行证”,更是解锁中国式现代化的“金钥匙”。昔日,北宋文人晏殊14岁参加殿试时,发现考题竟是自己写过的文章,当即请求更换试题。千年后的今天,这份“立木为信”的品格正以数字化的方式重获新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为现代社会编织了一张信用之网,让诚信从道德准则升级为可流通的“硬通货”,成为可量化、可感知的生产力。
“信用画像”是个人和企业的“数字身份证”。每个人都是“行走的数据库”。对于个人而言,信用体系建设影响深远。在杭州,试点的“市民信用分”让守信者在就医、租房、出行等场景享受便利。对于企业而言,信用体系建设更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保障。在南京,企业办理施工许可只需提交一份信用承诺书,过去繁琐的证明文件被一张薄薄的信用报告替代,这背后是覆盖1.8亿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未来,企业的“信用画像”将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隐性资产”。守信者享受“信用+”带来的加速度,失信者则面临处处受限的困境。这种转变,让信用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新维度。
“信用修复”给“跌倒者”递上扶手。信用修复机制则为失信者打开“重启之门”。企业因环保等问题被处罚后,通过整改验收、信用承诺等程序,可以修复信用记录,重新获得政府项目投标资格。这种“惩戒+教育”的闭环管理,既有“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刚性,又保留“浪子回头”的温情。2024年,我国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首次超过纳入失信名单人数。信用惩戒不再是终身烙印,而是督促改进的“警示灯”。
“信用赋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市场脉动,“信用经济”蓬勃发展,信用成为发展“加速器”。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征程中,社会信用体系恰似“润滑剂”,降低交易成本,像“指南针”,规范市场秩序。当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经济巨轮将在公平竞争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在义乌,小商品城的7.5万个摊位前,“信用标签”取代了讨价还价,采购商可以通过扫描信用标签快速了解商户的信用状况;在成都,“信用+审批”改革显著提升了项目审批效率;在深圳,信用良好的科创企业可获得“人才优先引进配额”,前海科技企业凭借A级信用评级,享受到了海关“提前申报”和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待遇,出口效率提升40%。当信用价值渗透到各领域,诚信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技术赋能”是信用体系的保障。“信用中国”网站是信息公示的“阳光平台”,守信激励政策覆盖融资、税收、公共服务等领域,一场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信用革命正在悄然展开。从义乌的“信用贷”到深圳的“信用速办”,从杭州的“链上信用”到南京的“承诺即办”,中国正以“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共建”的模式,书写着信用治理的东方智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信用信息不可篡改,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当信用成为资源配置的“导航仪”、市场交易的“硬通货”、社会治理的“新抓手”,14亿人的信用资产被激活,每次守信行为都能积累价值。我们正在缔造一个“诚信有价,德者有得”的文明新形态。
“信用创造财富,诚信铸就未来。”《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不仅是制度创新的里程碑,更是文明进步的风向标。在信用的基石上,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温暖的社会正在茁壮成长。守信畅行,失信难行,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期许。让我们携手共建信用中国,让诚信成为最亮丽的东方底色。(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