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流淌千年的运河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故事。近日,随着8.5公里环城运河慢行系统全线焕新贯通,市民可沿着环城古运河“一走到底”,沿途尽览“一河两廊十三景”。这条古老的水道串联起自然与人文,更将诗意融入了城市日常生活。
大运河畔有新貌
从“隔水相望”到“亲水而行”
曾经的无锡古运河畔,高墙围挡、杂木丛生,市民只能远眺碧波,难享亲水之乐。如今,8.5公里的环城运河慢行系统全线贯通并蜿蜒于河岸两侧,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合一”,蓝色、黄色的彩色路面时尚灵动,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风景线”。
梁溪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工程以“通断点、扩视线、拓腹地”为核心,拆除围墙、拓宽步道,增设亲水吧台、观景平台。焕新后的慢行系统,包括了惠山在望、莲蓉晴岚、雨石花间、西园照水、秋林白鹭、樱林春晓、碧波唱晚、妙光灯火、丽水河畔、江尖晓憩等13个主题空间,每一处都在讲述古运河的前世今生,也在邀约市民来感受更江南的“河畔生活”。为此,运河畔亲水的重要节点都实现了彻底焕新:通汇桥至亮坝桥段,沿河段植被重新梳理,新设置亲水吧台,打开沿河视线通廊,在这里可以临河远眺惠山;曾经的西直街北段附近临河区域围墙高筑,杂木遮挡视线,而今,干净整洁的亲水步道取代了原本杂乱的道路;一直以来,江尖桥至永宁桥段的步行空间笔直狭长、缺乏人气,慢行通道被柳树挤占,而今,这里通过设置休憩凉亭、花间驿站,打造出一个水生态认知科普空间,成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聚集地……石缝间,野花簇拥;小径旁,翠竹轻摇;运河水波荡漾,白鹭翩跹,市民可沿水岸自由穿行,感受“一步一景”的诗意。
“每周有3天是我的跑步日,每次跑10公里,环城运河的步道是现在运动锻炼的主要场地,外地朋友来无锡,我也给他们推荐这条游览线路,这才是真正的‘河畔生活’。”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看着这条步道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身为无锡人,他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城市更新谱新篇
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
这次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文化载体的打造,以“环城十三景”为脉络,慢行系统串联起通汇桥、永定桥、西门桥、西水墩、体育场桥、淘沙桥、妙光桥、羊腰湾桥、槐古大桥、亭子桥等老桥,也串联起千年运河的人文记忆。
设计者以“轻介入”手法,将历史元素嵌入现代场景:丽水河畔、妙光灯火的衔接处,焕新的淘沙巷让人们近距离“对话”望湖门、抚熏楼;“惠山在望”段临河远眺无锡名山,设置文化打卡点;西园照水通过艺术亭子的造型,展现了旧时西门集市的勃勃生机;“妙光灯火”则激活南禅寺商业死角,融入古集市艺术装置,重现旧时繁华。
“古运河畔的重要地标,每一处都是对无锡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每一景都是对现代生活的一次创新探索。只有将运河历史文化的内涵植入滨水空间中,古运河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也才能成为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长廊。”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认为,慢行系统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古运河的文化魅力得以延续,让城市的诗意生活触手可及。
描绘城市新画卷
生态绿廊织就“无锡印记”
无锡自古以山水为魂,在专家看来,此次焕新也将“山水城市”理念推向了新高度。全新的慢行系统中设置了文化宫游园、南门游园等21个游园,桥下空间、边角地块也都变身为“口袋公园”,新增了60余种植物,保留古树名木,补植樱花、玉兰等季相植物,打造“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的生态廊道。
北塘大街末端的一处绿地设置了多功能廊架、儿童攀岩场地和儿童滑梯,整个公园以明亮的黄色、橙色为主色调,充满了童趣和活力,桥下也用活泼的手绘表达了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沿着五爱家园的沿河步道行走,显义桥和显应桥之间,一个樱花树下的儿童空间出现在眼前,攀爬网、摇摇乐、跷跷板等儿童玩乐设施一应俱全;永定桥东堍南侧绿地一改荒废的样貌,在保留月洞门、古建厅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了艺术化组合,引入莫奈花园、青春会客厅、城市书吧、松果乐园四大主题,朝气蓬勃。
慢行系统更将运河与城市腹地无缝连接,形成“无界融合”的公共空间,骑行青年、健身老人、嬉戏孩童在此会聚,滨水空间成为全龄友好的“城市客厅”。“我们不仅要让运河‘美起来’,更要让它‘活起来’。”梁溪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