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江苏·新农人|曾嬿:领头“嬿”种出“甜蜜果”

2月20日,在南通市海门区苏洪农业配送中心,一车车新鲜的高品质苹果、葡萄、耙耙柑等水果从公司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配送物流中心驶出,运往各地的“苏洪鲜食”门店。与此同时,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嬿正忙着和客户沟通新的订货合同,又给自家的水果种植基地拨去电话,询问种植情况。“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感觉非常值。”曾嬿说。

成为“新农人”10多年来,曾嬿在省内开设的“苏洪鲜食”生鲜直营连锁品牌门店已达24家,其自主设计的自动化分拣和门店配送流水线每日不停运行,其中“苏洪冷链仓储智能管理系统”“苏洪种子培养研发分析软件”等获得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曾嬿是一名“果二代”,在父亲的水果摊旁长大。长大后,曾嬿顺利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到美国读了硕士,回国后成了一名大学老师。她坦言,起初并没有做果农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在不久之后便发生了“逆转”。

那是在2013年,曾嬿两口子来到一个苹果基地考察,当时的景象让夫妇二人既大开眼界,又感到满心酸楚。

“几百名妇女蹲在果园里,拿着大小不一简陋的‘圈’,一个一个给苹果套试,判断苹果的大小规格。关键是,基地连个冷库都没有,保鲜的办法,就是挖个大土坑,把苹果放进去。”曾嬿直言,这种方法是她小时候用来保鲜甘蔗的做法,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果农们还是用这种原始的办法。

曾嬿想到在美国留学时曾去华盛顿州参观苹果包装厂,在那里,从洗清到分选全是自动化操作;还有CCD智能选果机,能根据苹果的图像信息判断成熟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马上出货还是可以存放。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我们这代人肩头的责任。”曾嬿心中升腾起改变现状的冲动,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农业现代化广阔的蓝海充满潜力和可能性。她毅然辞去了南通大学的工作,带着这份初心和对未来的期待,回到家乡海门开始创业之路。

从第一家“苏洪鲜食”门店起步,曾嬿坚持以“联农带农创业富民”为核心理念,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周边百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在四川、陕西等地区签约订单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他们提供苗木、化肥、技术指导等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水平、增加收入。

“我们还在海门自建了2000多亩特色果品种植基地,先后带领6930名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年营业额也从数万元增长到上亿元。”曾嬿自豪地说。

水果基地建成后,曾嬿又被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种植业。“我们靠销售端‘输血’,有返贫的风险,如何带领农民共同富裕?”曾嬿告诉记者,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位农业专家问了她一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模式,能优势互补,让这样的农场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

“优势互补”这个词,像船行途中的一座灯塔,瞬间照亮了曾嬿。“2019年年底,我对农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砍掉了原先的果树,改种经济效益高的‘阳光玫瑰’葡萄,农场一下成为全国规模显著的‘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区;农场以生物资产和大棚资产入股,农户以劳动力和技术入股,实现利益共享。”

靠着大胆改革,2021年,“阳光玫瑰”葡萄产量达50万公斤,直接扭亏为盈,曾嬿把利润的大头给了合作的农民,每亩利润将近4万元。

步入2025年,曾嬿已经规划好新的“路线图”:在土特产供应链上深耕细作,打造属于南通的“土特产”品牌;积极试行“水果+”模式,如“水果+中药”“水果+低碳”等,推动种植业的跨界融合,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同时,聚焦新品种研发,探索推动农业机器人精准农业种植方式,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姚政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