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仿佛置身于一件精心打磨的玻璃艺术品之中。
从飞檐翘角的龙王庙到蓝顶白墙的工业区,从陈列着非遗舞龙器具的村委会到键盘声此起彼伏的电商中心,短短五百米的“建河大道”宛如一条时光隧道——青砖黛瓦的农舍间,现代产业的蓬勃脉动与传统生活的烟火气息交织共鸣,折射出这个苏北小村的独特魅力。
而这一切繁荣景象,都源于建河村蓬勃发展的玻璃产业。它如同玻璃匠人手中的吹管,将乡村振兴炽热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变为璀璨的现实。
81岁的老书记谢红光,曾做过20多年建河村的“当家人”。当初,他千方百计挽留掌握着玻璃加工技艺的村民俞万鸿,创办了恒发玻璃仪器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恒发从不到20个人的小作坊,成长为村里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也让玻璃产业在建河村扎下了根。
“现在厂里光本村员工就有一百多人,一对职工夫妻每年能有近20万元的收入。”恒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先发自豪地表示,厂里可年产近百万件玻璃工艺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数都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市场。
曾经,意大利是欧洲玻璃产业的中心,威尼斯商人们将玻璃产品销往地中海各处。如今,精美的“建河制造”正源源不断地占领昔日玻璃王国的货架,书写着新的传奇。
走进恒发的生产车间,燃气喷灯的火光跳跃着,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面容。在高温熔烧下,原本脆硬的玻璃管逐渐变得柔韧,化成流动的金色绸缎。经过拉丝、吹胎、封底、爆口等工序,一件精巧的工艺玻璃壶便在匠人俞进松手中诞生。
从18岁开始学艺,俞进松一干就是20年,如今他已经做到车间主任,还是厂里的打样师傅。海外客商的设计,凭借着他的巧手,变成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现实产品。
“与工业玻璃不同,工艺玻璃加工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活。”俞进松感慨,“练上三五年才算入门,真要能做出精品,没个十几年的经验肯定是不行的。”
如今,玻璃加工手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了芽,成为建河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现在我们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从事玻璃加工。”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共有63家玻璃加工户,从业者520多人,全年销售额可达1.5亿元。
为了推动玻璃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河村充分利用“互联网+”,建成15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发展玻璃工艺品电商36户。电商的兴起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吸引了大量青年人返乡创业,让建河村的玻璃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情名片
建河村位于建湖县恒济镇南侧,共有村民415户1440人,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0亩、水面3300亩。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75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省特色田园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家门口”就业更有底气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产业是核心,就业是关键。近年来,建河村凭借“家门口”就业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建河村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乡村振兴能够更有底气,乡村发展也更具活力。
建河村的玻璃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实现了从“家门口”直通“厂门口”。与此同时,建河村还积极布局多元化发展。在水产养殖领域,建河村为农业龙头企业正源创辉流转2800多亩土地,助力其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为当地45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增收6万元。此外,借助互联网东风,建河村还精心打造“支部+远教+电商”模式,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为村民开辟了更多就业新路径。
“家门口”就业是乡村振兴的“稳定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更让他们在精神上有了归属感和成就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乡村的“空心化”问题,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
“家门口”就业更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建河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希望。这种“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也让乡村振兴有了更持久的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靠产业“旺”,也要靠就业“稳”。建河村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各地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找准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造出更多优质就业岗位,让村民生活愈发富足,让乡村发展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