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经营主体的数量、生存状况,是衡量经济活力和市场信心的重要指标之一。辞旧迎新之际,新华日报联合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推出“生生不息 向新而行·新经营主体微调研”系列报道,从2024年新办涉税经营主体、“个转企”等新开办、新开业企业中,挑选烟火气小店、跨境电商、科创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微观经营主体,以其生存发展状态,窥探江苏经济的成色、韧性。
“净重:20kg 生产日期:2024.06.05”,海逸高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亚军把常州工厂第一批下线的单壁碳纳米管浆料产品标签贴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此时距离他看中这款新材料的市场潜力,已经过去了7年多。
单壁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新材料,添加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中,可以增加导电性,帮助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12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乘着这股东风,海逸新材料这家新办企业“全力奔跑”,与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在内的400多家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2025年的产能已全部被预订。
风口并非凭空而降,需要目光长远,更需要耐心等待。2015年,中国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年销量突破30万辆。一家掌握单壁碳纳米管量产技术的海外公司瞄准中国市场,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朱亚军当时在上海海逸科贸有限公司负责新能源市场发展工作方向业务,他在国内一场讲座上接触到了这项新技术,但由于太过超前,许多同行怀疑真实性。2016年11月,化工专业出身的朱亚军实地考察对方工厂,从中嗅到商机,随后两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在国内生产。
“前几年市场需求非常小,但当时公司已经看到市场前景。”朱亚军说,消费者买汽车优先考虑续航更远的,充电速度更快的,这就需要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近年来含硅负极应用加快,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可以有效扩大电池容量,帮助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公司快速扩产才能更快占领市场。
长三角沪苏浙皖四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成以上,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全国领先,集聚诸多龙头企业,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这些为吸引终端客户提供了天然优势,海逸高新材料也因此选址常州市新北区。2023年9月,公司注册,开始设计工厂建设方案;2024年1月7日,确定装修方案;2月19日,开始招聘行政、生产、技术等人员,办理项目备案等行政审批手续,引进生产设备;6月5日,第一个产品正式下线……不到一年,朱亚军把一栋没有窗户和门的毛坯房变成了一座可年产2.4万吨单壁碳纳米管浆料的新工厂。
“刚开始就我一个人,我连项目备案都不知道怎么写,很多资料都是政府部门直接帮我填的,我就只需要提供基础数据,他们帮我补上了很多知识盲区比如消防、污水等。”朱亚军坦言,他此前一直从事市场和销售工作,没有管理过生产型企业,得益于常州市新北区政府部门的支持,工厂快速落地。“2024年新能源汽车增速超出预期,特别是使用新电池技术的车型市场关注度高、销量大,单壁碳纳米管需求突增,快速投产正好帮我们补上了市场缺口。”他说,正式投产后,税务部门还关注到公司符合留抵退税条件,主动来讲解政策,帮企业计算能退回多少税,提醒他们及时申请。
在海逸高新材料常州工厂里,除了会议室,人员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就是电池技术实验室,有的在调配试剂,有的在调试仪器,有的在整理分析参数。工厂主要产品不是锂离子电池,但却有一条锂电池中试产线。“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客户对性能提升的具体需求,海逸致力于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向客户表明我们有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匹配客户的各种需求,让客户在我们这款材料上不用操心,加快他们的产品研发速度。”朱亚军认为,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不会走回头路,只要掌握先进技术,就不会陷入“内卷式”竞争。
眼下,海逸高新材料的首要目标是在新能源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迅速完成生产扩建和品质提升,同时还要保持技术前瞻性。“终端需求的满足需要靠材料变革实现,不能一直吃老本红利。”朱亚军说,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接下来计划年产能扩大到6.5万吨,并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锁定技术专利,保持产品的领先性和竞争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