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华北平原,沉睡的麦苗开始舒展筋骨;当江南细雨浸润杭嘉湖桑田,新蚕破卵而出;当春节的余韵还在泰州古城上空回荡,梅园中的腊梅枝头已隐隐透出春的讯息,古城的早茶香气氤氲,老街巷尾洋溢着生活的温馨与热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春天从来不是文人墨客独享的诗意符号,而是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的奋斗密码。这个季节的每一次破土而出,都凝结着千万年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见证着中华儿女与时间赛跑的永恒执着。
翻开二十四节气这部“大地之书”,春雨的细丝,如同温柔的画笔,轻轻描绘着大地的生机。细雨绵绵,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让沉睡的种子破土而出,让嫩绿的草芽探出头来,让整个世界都沐浴在一片清新与希望之中。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先民用粗犷的笔触描绘着春耕场景:壮硕的耕牛拖着木犁,农人弯腰播种,远处孩童追逐飞舞的柳絮。这种对春天的敬畏与期待,早已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春”字由“日”与“屯”组成,寓意阳光下的萌芽,恰似奋斗者破土而出的姿态。从都江堰到灵渠,从京杭大运河到红旗渠,水利工程见证着先民改造自然的壮举,也诠释着春天对于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三亚海棠湾新能源汽车测试场,看到新型电动汽车在木棉花开的季节里疾驰而过,展现绿色出行的未来;当我们在云南哈尼梯田看到无人机进行春播作业,古老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既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又充满面向未来的勇气。新时代新征程,春天的奋斗被赋予更深邃的内涵。它不再是简单的“春种一粒粟”,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培育创新种子;不仅是“人勤春来早”的个体拼搏,更是整个民族在新时代坐标系中的集体进发。
当玉兰花瓣飘落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窗台,当杏花春雨浸润着乡村振兴的田野,当紫荆花开满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岸线,亿万奋斗者的汗水正在浇灌着一个民族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永不会落幕,因为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