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批物流车从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维扬经开区的江苏罗思韦尔公司出发,驶向全国各地中兴通讯的客户,车上满载的是家庭信息终端产品。
这得益于2022年扬州组织扬企去位于南京的中兴通讯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参观学习,一次邂逅,使得罗思韦尔和中兴通讯双向奔赴、紧密合作,敲定了5年100亿元的定向订单。
罗思韦尔的案例,是扬州市大力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精彩缩影。近年来,扬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借势借力抓机遇,主动融合促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区域发展,不断谱写南京都市圈建设新篇章,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变
从“独奏”到“共鸣”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由此成为我国最早启动、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域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为成员城市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南京都市圈“聊天群”里的成员有“8+2”个,包括南京、芜湖、镇江、马鞍山、扬州、滁州、淮安、宣城8市全域,以及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
在这个高质量的“聊天群”里,扬州如何借东风破题?扬州坚持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引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找准对接融入的契合点、着力点,和兄弟城市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一张网”。
扬州坚持高位推动。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京都市圈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主要目标任务纳入市委全会、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系列举措彰显共建决心:
主动分解布置南京都市圈年度工作要点涉及扬州重点任务、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重点合作事项,每年制定出台扬州市融入和推进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发展年度工作要点。
建立2024—2026年扬州市融入和推进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明确重大项目70个,2024年计划投资391亿元;前三季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80%以上。
推动“开展高邮湖等跨界河湖健康动态评价”等事项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推动“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10个项目(事项)纳入国、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重点工作。
联合都市圈“8+2”城市共同签订《南京都市圈“双碳”行动倡议书》《南京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等8个协议,深度拓展合作领域。
持续更新完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诉求,争取11个事项列入全省宁镇扬一体化推进会诉求清单。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与“聊天群”里的兄弟城市强协同之举、走融合之路、增共赢之效的同时,扬州也在积极“修炼内功”。
近年来,扬州的“成绩单”让外界欢欣鼓舞:
扬州高端装备产业入围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布局设立域外创新中心13个,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
扬州连续23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连续10年缩小。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73%。
作为有着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的扬州,去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首次突破1亿,创历史新高。
着力打造长三角中部综合交通枢纽、旅游航空枢纽和河江海水水中转枢纽,江都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正式开通运营,获评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扬州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国家二级标准,长江扬州段水质达Ⅱ类,2023年获得“净塑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荣誉。
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
融
从“近邻”到“紧邻”
最近,位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高能量密度薄膜电容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装修。“目前,消防部分已经改造完成,下一步将开展产线搭建及设备进场工作。”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海波教授领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三方以“拨投结合”机制共同支持的重大项目。
“之所以选在扬州,是看重扬州的产业基础较好,科创资源丰富,经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线搭桥,最终落户此地。”该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要开展高压大容量类薄膜电容器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致力于纳米新材料在高储能电容器领域的应用推广。未来项目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高铁、船舶、军工装备、激光技术领域,不仅解决行业未来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还将带动长三角薄膜电容器材料设计、成型和加工成套装备产业发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已成为南京都市圈内创新资源在扬州转化的重要桥梁之一。
一组数据验证发展成效:截至目前,扬州通过该平台共引进落地“拨投结合”重大科创项目6项,项目总投资超1.9亿元,争取省产研院资金超6500万元;累计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4家,遴选市级联合创新中心培育库企业53家;促成企业技术需求合作44项,签约金额超3000万元,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31名。
融入南京都市圈,扬州获得的不仅是落地生根的科创项目,还有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如今,人才在南京,服务在扬州,从“近邻”到“紧邻”,空间有距离,合作无障碍。
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圳航天数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由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第十二、十三批科技镇长团高邮团团员强新发邀约推动落户扬州高邮市的。“我们拥有一支由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具备近20年大圆柱电池研发制造经验的核心团队。”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极耳圆柱形电池为极速快充电池的新发展方向,代表着圆柱形电池的技术革新,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航天锂电研发的全极耳圆柱电芯产品相关产品性能指标处于行业的第一梯队。
优质的资源,在扬州有了孵化的沃土;优质的人才,在扬州有了探索的舞台。
扬州市科技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扬州全年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10场以上,推动达成区域内产学研项目200项以上,项目资金137826.1万元。与南京高校院所合作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1项。引进科技副总215名,其中南京高校院所37名,镇江高校院所55名。
扬州市委组织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市历届科技镇长团成员共计720人,其中,选聘来自驻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115人,占比约16%。
今后,扬州仍将积极推动区域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与地方、企业研发创新需求精准对接,贯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强化应用场景建设,助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实现产业化。
通
从“双城”到“同城”
深冬时节,江苏扬州宁扬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中铁十五局建设者在各个工序上穿梭忙碌,全力冲刺年度施工目标。
作为促进南京都市圈建设的重要项目,宁扬城际一头连着南京一头连着扬州。全长约57.8公里。其中扬州段约30.4公里,待建成后,扬州到南京只需要半个多小时。
“宁扬城际是扬州市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与南京、扬州轨道交通网相互衔接,将成为南京至扬州通勤化水平最高的交通方式,实现真正的公交化出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一小时通勤圈”将成为现实,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常态化的双城生活。
今后,南京、扬州市民往返两地,可有多种跨江方式。等龙潭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南京—扬州10分钟内即可通达。龙潭长江大桥连接南京、扬州两市,是江苏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中仪征至禄口机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交通设施。路线全长约5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近日,北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速铁路上海至合肥段)扬州东站区域全部现浇梁浇筑任务顺利完成,即将进入桥面施工阶段,为后续架梁、铺轨施工按下“加速键”。
这些纵横交错的地面交通网络,将“南京都市圈”推向“畅达都市圈”。抬头仰望天空,一张低空经济网也在加速推进中。
11月15日上午,南京都市圈“8+2”成员城市齐聚南京,在此次都市圈交通专委会会议上,将低空经济纳入会议讨论内容中。会上明确提出,接下来将积极开通都市圈观光旅游、飞行训练等低空航线。
10月23日上午,南京禄口机场至扬州软件园临时起降点航线试航成功,后续将正式开通运营。此次试航,不仅验证了短途通航载客的运输能力,也为后续打造都市圈低空空中交通航线奠定基础。
一个个融通的交通项目,在南京都市圈城市之间迅速织就。
惠
从“共建”到“共享”
在快节奏与慢生活转换之间,兄弟城市的联系纽带更加紧密,惠民之旅也在与时俱进。
政务服务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在人社领域全面用卡,文化旅游、交通出行、惠民惠农资金补贴发放等居民服务一卡通“一卡多用、同城待遇”应用功能不断深入拓展,积极探索其他民生保障领域用卡场景。上线扬州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平台,今年以来,“一网通办”窗口共接受咨询业务近300件。
医疗卫生方面,与南京都市圈城市挂号网联通;建成扬州远程会诊系统,可与部分省市开展影像远程会诊工作。苏北人民医院加入南京鼓楼医院腔镜肝切除联盟、南京鼓楼医院产科联盟。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化合作,全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
教育方面,持续办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推动集水上运动专业训练基地、数字水上运动研究中心、运动员教育发展中心和水上运动产业融创中心为一体的江苏省水上运动创新发展中心建成并揭牌。
文艺旅游方面,举办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主题活动、长三角城市扬剧票友演唱会、“扬韵雅集、唱享盛世”锡、淮、扬——名家、名剧、名团新春惠民演出系列活动,赴常州等地举行《白雪公主》《芍药花开》等节目展演。联合开展“3+3”文旅合作暨“互为目的地 畅游宁镇扬”主题活动。
生态环境方面,牵头召开2024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与淮安、滁州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高邮湖蓝藻水华联防联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高邮、金湖、天长开展月度联合巡湖。与淮安、滁州联合签订《苏皖环高邮湖绿色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建设框架协议》,持续推进高邮湖、宝应湖等跨界水体共保联治。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探路的征程上,扬州在融入南京都市圈的表现既往可圈点,未来可期许。
通讯员 发改 记者 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