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 罗鹏 通讯员 严轩)选中两行水稻,俯身测量稻长。这是江苏沿海农发射阳分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胡大鹏的工作剪影。测算完这一季水稻亩穗数后,再结合穗粒数、千粒重,他信心满满地说:“按这个估摸,这块田亩产超过1200斤不成问题。”
广阔的田野上,创新的耕种技术唤醒沉睡的盐碱地;波澜的渔场内,智能的养殖系统提供精确的解决方案……在江苏沿海广袤的土地上,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一批有情怀、懂技术、会创新的沿海新农人,深耕盐碱地多元化利用与开发,用创新的思维、技术和模式,建起盐碱地上的“蓝色粮仓”。
90后的农学硕士胡大鹏进入沿海集团后,怀着兴农强农真挚情怀一头扎进了田头,挑起3.5万亩稻麦生产管理的重任。“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气,要多研究、多试验。”多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的他不仅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更主动发挥专业能力,与团队细心研究,努力攻关,摸索出多项稻麦生产的新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免耕播种方式,用“浸种+加旋+镇压+单独开沟”的组合拳解决土壤性质复杂、播种出苗困难的难题。团队还成功试验了适应盐碱地环境的缓释肥方法,推广了无人机勘察打药施肥模式。在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加持下,集团稻麦产量实现三连增,年亩产超2150斤。
“生产一线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有动力解决问题”。在粮食仓储烘干领域,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是一线工作的痛点,但省沿海集团鹤丰公司的生产团队却将一线视为攻坚克难的试验田,自发组建研究小组,钻研农机升级改造技术。新型扒谷机改进技术就是小组为解决传统双翼轮扒谷机陷粮问题,自主研发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我们几个月都蹲在设备旁反复观察,在图纸上设计描摹,与设备厂家反复沟通,才有了这个扒谷机。”作为小组牵头人,鹤丰公司副总经理鲍立伟告诉记者,可以实现履带式行走、液压升降、自动铲取粮食的新型扒谷机每小时能完成100吨粮食出库,效率是传统扒谷机的三倍,原来需要4至6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1人就能应对,还降低了现场作业的安全隐患。农机改良小发明解决一线生产大问题,鹤丰仓储烘干线自2022年投产以来,产能利用率已达84%,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在省沿海集团东台公司的养殖渔场内,几台高耸的机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大家伙”是智能投饵机,1名养殖技术员只需在电脑上电测、分析和操作,就能实现几千亩鱼塘定时定量投食。智能投饵机是东台公司近年精心打造的“数字渔场”平台的一部分。该平台涵盖生产、管理、追溯等养殖全周期,将数智化手段与传统养殖业相结合,建立了集智能投喂、视频监控、水质监测、尾水处理为一体的“一站式”智慧养殖生产管理系统。相较于传统养殖,“数字渔场”技术有效控制了人工和原料成本,提高了鱼病防治、存塘估算的精确度。目前东台公司已建成4000亩淡水养殖区示范性数字渔场,获评智慧江苏重点工程、省级数字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