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江北新区科创局工作人员张宇婷来到江北图书馆(新馆)产企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其采购的专利数据库,检索辖区内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某项发明的专利数据和审查状态。在张宇婷看来,江北图书馆不仅是看书借书的好地方,更是辅助企业发展的“情报中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江北图书馆(新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模式,尝试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把图书馆的管理运营业务委托给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是江苏事业单位探索企业化管理的一种尝试。如今,作为一家“零编制”的公共图书馆,江北图书馆(新馆)持续推进这项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图书馆建设。
场地由政府提供,书籍设备由老馆采购,国图文化负责具体运营,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读者活动、参考咨询及剧场演出等一系列服务……南京江北图书馆(老馆)馆长陈欣表示,引入社会力量的初衷是应对新建图书馆无法增加编制的困境。而之所以选择这家国家图书馆下属的企业,是因为国家图书馆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保障基地,借助国图的文献资源和专业团队优势,江北图书馆(新馆)能为企业提供更多产业方面的咨询。
“图书馆实行企业化运营,对市场的响应力更强。”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馆长温泉举例,开馆之初,读者反映来图书馆不方便,图书馆随即与交运部门对接,直达新馆的公交车很快开通;有小读者想看儿童剧,图书馆立刻组织策划演出季,对接国内顶级院团,将优质文化资源送至基层,如今已经进行50多场演出;开馆不久开设的“定山讲坛”邀请歼-20首飞试飞员作分享,活动当天人如潮涌,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
“很人性化,有求必应,能更敏锐地关注到读者需求,并且迅速落地。”开馆之初,在江北一家电力企业工作的朱寻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表示想下班后在图书馆看会儿书。不到一个月,图书馆便辟出一个晚间开放的“夜书房”。这里几乎天天满座,朱寻也成为那里的常客。今年夏天夜校火爆,图书馆与江北新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合作,在全国首创“公共图书馆+街道社区”的“青年夜校”总分校模式,根据调查问卷遴选出书法、绘画、烘焙、瑜伽、舞蹈等群众喜欢的课程,并将资源下沉到江北新区的街道和社区。
“我们努力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新模式,希望积累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温泉表示,新馆的运营模式打破了编制所限,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功能,更具敏感度和灵活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能提升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为满足江北新区各类企业的发展需求,背靠国家图书馆丰厚的资源,江北图书馆(新馆)增加了“参考咨询”特色服务,围绕新区重点产业设立“产业阅览区”,还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情报月刊。
9月初,扬子国投一项目组需要查询航空、航海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装备文献,在新馆很快获得了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图书馆的延展功能为企业发展架起一座桥梁,让有价值的产业信息畅达新区的产业园区和企业。”江北图书馆(新馆)副馆长周鑫原是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的资深馆员,他介绍,专业月刊服务目前已覆盖园区60多家企事业单位,为新区企业研判相关产业风口提供参考。“近年来,江北新区以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产业信息AI咨询平台,在平台上及时更新专业文献信息,方便企业读者自主查询。”周鑫说。
江北图书馆(新馆)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置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运营的过程中,仍存在政策制度不够健全、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以及监管系统不成熟等问题。陈欣建议,在公共图书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的同时,可以将图书馆的委托运营方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统筹规划和指导;在打破编制障碍的同时,相关方面也要创造员工职称评定等人才晋升通道,让更多社会人才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之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