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借力科技,让古老运河乘“运”而上


一部运河史,半部华夏史。蜿蜒流淌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一部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恢弘诗篇。进入数字时代,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不断创新。9月5日下午,在《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大运河文化的时代表达》分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诸多创新案例,深入探讨如何以科技赋能文化,为文化遗产提供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让古老的大运河更好地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在地理景观意义上,大运河是与内河、海洋相互连通的物理空间,在文化想象意义上,大运河则是大河文明的精神空间。两者皆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同的财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在《运河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创生》主题演讲中指出,要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创生”,必须先对遗产进行“价值凝视”:文化价值、空间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内涵;中华美学精神、地方本土美学和中式生活美学,则构成了文化遗产美学的价值内涵。向勇特别强调,文化遗产要从遗产化走向审美化、生活化,才能够实现价值转化。而文化遗产保护更新往往会取得“地方感重塑”的溢出效应——通过提炼地方文化基因、营造地方人文经济,推动社区参与、文化创新和场景再造,促进人、文、地、产、景的深度互动,当地居民会形成更加强烈的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乃至地方依赖,他将这种模式称为“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的社区营造路径”。

“想象一下,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导游,带你领略大运河的风光与历史,这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以《AIGC的时代表达》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为大运河文化传播提供的无限可能性,并展望了AIGC在文化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图景和未来趋势。这个暑假,沈阳在全国文旅行业调研时发现,AIGC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文旅领域铺展,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他每日也“沉溺”与大型AI模型深度交互,用AI技术创作了大量的美术和音乐作品。沈阳坚信,未来AIGC将在大运河文化开发中大有可为,打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案例分享阶段,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别进行主题演讲,为大运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在《可能世界档案——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分享中,详细介绍了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背景和意义。作为数字艺术家,于朕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艺术与混合现实,以及空间计算。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大运河的发展相结合?于朕表示,努力生产出鲜活生动的运河文化产品,让大众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精髓,是当下策展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可以依托数字技术的力量,利用全息投影、实景体验等技术,带给参观者沉浸式体验,让大运河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被公众所接受。”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在《基于数字资源持续供给的故宫文旅数字化共享体系建设》的案例分享中详细阐述了故宫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可共享的数字资产。“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共有藏品1863404件/套,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物数据采集流程和资源生产体系。”黄墨樵说,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建设体系。“目前‘数字故宫’体系从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括各种网络建设、5G等数字基建,资源层是各种类型的故宫文化数字资源集群,应用层涵盖了目前所有的数字平台和终端,形成了矩阵效应。”黄墨樵还展示了面对不同需求开发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包括展示超高清书画的“故宫名画记”,展示古建筑的“全景故宫”。这些高质量的数据库,为观众提供欣赏故宫文物藏品的全新渠道,也为专家学者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影像资料。

数字化的浪潮中,5G、人工智能、大数据、AI……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活化利用注入新鲜动能。当大运河与科技相遇,数字赋能,浪潮涌动,千年运河画卷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华彩。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