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数“瞰”江苏75载︱徐州:以转型为笔,绘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画卷

编者按: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深刻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与未来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江苏传媒联合江苏省统计局推出特别报道“数‘瞰’江苏75载”,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勾勒江苏75载发展之变。



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7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8900.44亿元、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72.05亿美元,是1988年的2151倍……75年来,徐州的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开放合作从无到有,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今的徐州,正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

8900.44亿元

1949年仅实现生产总值1.73亿元,人均GDP46元;

195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0.28亿元;

1990年和2004年,GDP先后于突破百亿和千亿大关;

2012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GDP连跨五个千亿台阶;

2023年,GDP8900.44亿元,是1949年的5145倍,总量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人均GDP达到98683元,是1949年的2145倍。

“回看徐州经济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当地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说。

从经济总量来看,从1949年的1.7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8900.44亿元,是1949年的5145倍。这反映了75年来徐州经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一个地级市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典型缩影;同时也体现了徐州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攀升,其GDP成为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的前8.4%。

总量之外,不可忽视的是质量。沈正平表示,2012年到2021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每隔2-3年就跨越一千亿,反映了徐州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保持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经济发展迸发活力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改善。人均GDP从1949年46元增加到2023年98683元,增长幅度达到2145倍,不仅反映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说明了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基本实现同步增长。


“367.21倍”

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959.71亿元,是1978年的367.21倍!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球第一吊”“神州第一挖”,作为徐州的“老牌国企”,徐工集团的产品举世瞩目。

如今,徐州的工业占GDP的比重达33.2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很难想象,此前工业只占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的7.4%。

数据显示,1949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5:7.4:15.1,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徐州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343”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壮大,“5+X”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7:40.7:50.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成型。


在沈正平看来,徐州的产业调整反映了当地新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徐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工业化步伐加快,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徐州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徐州工业增加值在全国290多个地级市中位列第10左右,实现了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创新也不断驱动徐州产业转型升级。徐州曾长期作为江苏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以来,始终坚持以转型促振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打造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

面向未来,沈正平认为,徐州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徐州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评选中获得更高的位次。


“172.05亿美元”

约1800-2200年前的两汉时期,徐州人在一块块石头上刻画了宴请四方宾客的《庖厨图》和乘车巡游八方的《车马出行图》。千年以降,这些无言的汉画像石仍在诉说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奔赴。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出口产品从单一的农畜产品为主逐步向轻工工艺品、纺织产品、五金机械产品和矿产品拓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徐州积极响应和充分利用这一重大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产品畅销东南亚、欧盟、美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向型经济逐渐成为徐州经济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徐州着眼于打造江苏向西开放门户和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高地,在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大力推动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已基本形成“1+3+N”的开放平台格局,“1”即淮海国际陆港,“3”即徐州综合保税区、观音国际机场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N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库、跨境电商、双楼港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平台,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徐州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72.05亿美元,是1988年的2151倍,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比重提升至48.4%。实际使用外资达3.50亿美元,是1985年的636倍。

徐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此外,大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赢得了外商青睐,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落户徐州。”沈正平说。

未来,徐州如何在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上持续发力?在沈正平看来,要持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效、先进、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关系,切实增强徐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许海燕/策划 周永金 燕钰/文 王天宇/设计

(图源:江苏统计、徐工集团)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