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余爽
- 时间:2024-08-20 17:53:04
有一种医者,不常与患者见面,而是直面疾病,一双慧眼察秋毫,一份报告断良恶。他们探究每一个细胞的含义,于微观处寻找疾病的真相,剖析病变组织,给出良恶性的诊断,不常见面,却总精准诊断,追本溯源,守护健康,就是他们的使命。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节日到来之际,8名不为众人所“熟悉”的医师,讲述他们直面疾病,护佑生命的故事。
抓蚊子的医师,坚守在疟疾防控一线
朱国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室主任、研究员
夏季蚊虫肆虐,小小蚊子的背后,曾隐藏着严重威胁健康的寄生虫病——疟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省曾出现2次大的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超1000万,直到2019年,江苏省才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从1000万到0,这个数据背后,是几代疟防人的努力和心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室主任、研究员朱国鼎就是其中一位。
刚开始工作的几年里,朱国鼎主要研究疟疾传播媒介——蚊子的生物学特性,他常常要到疟疾流行比较严重的地方抓蚊子进行实验。抓蚊子并不容易,在无数个闷热的夏季夜晚,朱国鼎一手举着手电筒,一手拿着玻璃捕蚊管,四处搜寻,看到蚊子停在墙上,便立即用管子底端将它扣住,嘴在管子这头迅速吸气,一套“稳准狠”的动作,才能抓住一只蚊子。“从晚上8点抓到第二天早上,能抓上千只按蚊,同时也收获满胳膊的大红包。”朱国鼎笑着说。
在2006年,朱国鼎在苏北地区参加现场疟疾防控项目时,虽然有防护措施,但依然染上了疟疾。反复高热、冷战、脾肿大……因为亲身体验到了疟疾的危害,朱国鼎更加致力于预防和消除疟疾。“虽然我国已经消除疟疾,但每年仍有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朱国鼎告诉记者,他们每年5月-10月,依旧要对蚊子进行监测,了解蚊子的种群、季节分布、叮咬习性等生物学特性有没有发生变化,时刻保持警惕。
虽然疟疾可防可治,但如果延误治疗,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朱国鼎介绍,他们每年会组织各种培训,提升医疗机构检验医生和临床医生诊断疟疾并规范治疗的能力,还专门建立专家库,在有需要时积极组织开展重症疟疾病例的救治,减少死亡疟疾病例的发生。
“猎”毒技师,争分夺秒精准筛查
迟莹:江苏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主任技师
他们虽无需直面患者,但每天都在与含有病毒的标本打交道;他们需要以最快速度“揪”出病毒,避免更多人感染。他们正是与病毒较量、时间赛跑的疾控人。迟莹是江苏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主任技师,目前在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开展与人类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工作,参与了多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工作,包括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疫情等,为疫情现场处置提供了实验室关键依据。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对于个人防护的等级要求很高,为了确保实验室的绝对安全,迟莹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层层做好严密防护,经过四道隔离门才能进入核心区——病毒实验室。外科手术衣、连体防护服、手术隔离衣、正压呼吸面罩……一层层的防护装备,光是穿脱每天都要花费三四十分钟,而如此装备的迟莹在病毒实验室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开展病毒分离培养工作。病毒分离培养面对的病毒载量非常大,生物安全风险高,迟莹始终坚守在一线,利用分离培养获得的病毒毒株,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如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疫苗研发有效性评估和感染性检测技术研发等,为各类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室依据和新型技术手段。2023年,面对陆续报告的猴痘感染病例,作为江苏省疾控中心BSL-3实验室猴痘检测组组长,迟莹和团队成员立马投身于猴痘病毒实验室检测确认和病毒分离培养工作中。虽然工作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迟莹从未退缩“我们每天与病毒打交道,工作中需要谨慎再谨慎。站在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公众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迟莹说。
健康卫士,在图像中寻找“蛛丝马迹”
冯颖颖: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中心卫生院影像科主治医师
看病,这个“看”字很重要。能够看得真切,诊断自然明确,治疗自然有效;如果看得云里雾里,诊断糊里糊涂,治疗也难以得心应手。冯颖颖是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中心卫生院影像科主治医师,她笑称,影像科医生常被患者称为“拍片的医生”,但是影像科医生需要对解剖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都了如指掌,同时结合丰富的经验,才能准确地指出病变所在,分析出病因,并提供最精准的影像诊断。
出具一份影像检查报告并非那么简单,特别是CT及磁共振报告,一位患者检查一个部位就有上百幅图像,而一位影像科医生平均要阅片上百个检查部位,通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颈椎病也成了职业病。“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仔细研读每一帧图像,发现病灶,做出定位,并经过头脑风暴做出定性诊断。”冯颖颖说。因为影像具有“同病异影,异影同病”的特点,这大大增加了疾病影像诊断的难度,冯颖颖需要通过影像上的一些细微差异及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做出鉴别诊断。在冯颖颖看来,影像检查有时就像雾里看花,自己必须一直像学生一样好学、好奇。身处基层医院,对疑难病例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她每周总要抽出时间到市里的大医院找高年资医生交流讨论,回到基层再去更好地服务乡镇的居民。日复一日地看片,冯颖颖的眼光日益“毒辣”,为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影像支持。前段时间影像科人手不足,而冯颖颖也因为韧带受伤在家办公,“很多时候都要配合临床医生,针对一些疑难病例提供影像上的支持。为了乡镇居民的健康,自己的小困难就努力克服吧!”冯颖颖说。
显微镜后的病理科医生,为治疗打头阵
周春雷:南京市儿童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
如果患者身体长出一个肿块,如何判断是炎症性疾病还是肿瘤性疾病?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当患者经过医生初诊、各种检验和影像检查后,仍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时,就需要病理科“出马”。
南京市儿童医院病理科每年手术标本量超2万例,埋头于各种病理组织之中,是该科室工作人员的日常。虽然不常与患者见面,但他们每天向临床高效输送生命数据。“有了我们的诊断数据,医生就可以迅速确定下一步方案,给予患者精准治疗。”该院病理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周春雷告诉记者。
一块从患者身上取下的活体组织要想成为病理医生可以镜下观察诊断的切片,从取材到封片,需要经过6道复杂工序。在阅片的过程中,他们结合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肉眼变化和镜下特征,甚至分子免疫标记,给出最严谨的结论。5岁的小海(化名)因为咳喘就诊,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纵膈占位,却无法明确具体疾病,周春雷对穿刺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初步诊断为淋巴瘤,但是无法明确分型。经会诊讨论,决定进一步胸腔镜活检获取更多的肿瘤组织。最终,周春雷根据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分子检测结果,给出了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医生按照这一结果制定了治疗方案,化疗效果良好,这说明病理诊断结果是正确的。
见微知著,精益求精。诊断越精细,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就越强,成功率也越高。在追求速度和精细度时,周春雷永远将严谨放在第一位,因为诊断稍有差错,患者接受的治疗就会大不相同。这也督促着她带领团队不断学习,跟随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步伐,将经验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力求精准诊断,助力高效治疗。
火眼金睛,于黑白影像中探病因
胡春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
熟练操作设备、精准快速后处理、细致入微看片子……他们用“火眼金睛”从多变的影像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放射科的医生虽然不直接给患者治病,但是作为临床医生的“眼睛”,他们借助仪器在影像中寻找病灶,为患者提供治疗依据。胡春峰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的主任,他表示,放射科每天有2000多人次的患者,X线、CT、MRI(磁共振)……患者做完检查便会产生大量的图像数据,信息非常丰富,有的患者检查图像多达上千幅,而他需要在显示器上一张一张地观察图像,必要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这些图像中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如何做出精准的影像诊断,是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的问题”,胡春峰说,“同一个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影像征象,不同的病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征象,这一诊断过程需要牢固的临床知识、影像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经验。发现病灶后,我们还要诊断分析这个病灶部位、大小、对周围正常结构的侵犯情况、判断它的良性恶性,最后提出一个诊断的思路。”
很多人认为只要机器一扫,毛病全都知道,报告就能马上出来,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天放射科里做了多少例检查,医生就要写多少份诊断报告。“每份诊断报告都要规范、准确,每一位医生的任务量都很大。”胡春峰表示,在很多人看来,放射科医生“不会看病”,事实上,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需要积累更多的医学知识,从头到脚各个部位都要懂,“我们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还要熟悉诊断设备的各种技术。”
分子世界里的核医生,施展“硬核”力量
王跃涛: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提起核,不少人闻之色变,但在核医学科,它却是助力诊断与治疗的“利器”。“核医学虽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但近年来在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精准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放射性核素来对疾病进行更早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跃涛带领团队,隐匿在庞大的设备后面,利用这份“硬核”力量,在一帧帧图像中辨析异常、在一幅幅影像中抽丝剥茧,帮助肿瘤患者寻找未知原发灶、评估治疗效果、探测复发转移,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心肌缺血、存活心肌的精准诊断。
“核医学主要利用先进的分子影像设备PET/CT、PET/MR和SPECT/CT来进行诊断工作,为临床医生精准诊断疾病提供线索和依据,为后续治疗做决策。”然而,下一份诊断并不容易,王跃涛介绍,核医学分子影像检查与普通的影像检查并不一样,检查前,他们需要给患者注射显像剂,有时检查过程需要持续15分钟,因为是全身检查,一名患者的检查图像往往有数千幅,他们在分子影像里,抓住蛛丝马迹,为患者排除隐患。
一名结肠癌术后一年的患者,复查时,发现一项肿瘤标志物升高,但是CT等检查却没有异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跃涛通过PET-CT发现了常规的影像学没有发现的隐蔽病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因为发现及时,成功切除病灶,避免了“星火燎原”。
核医学科每月要为六七百名肿瘤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同时也给上百名冠心病患者诊断心肌缺血等。王跃涛告诉记者,核医学科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疾病的诊断,放射性核素会找到那些异常代谢的点,然后“点亮”它,形成一个个光点,诊断就是一场追光的过程,而他也在不断追寻别人做不了的,甚至没做成的目标,为患者追寻希望之光。
血站上的检验人,守牢患者生命线
孙振超: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主管检验师
血液,是生命之源。每到用血高峰期,中心血站的检验师也将进入最忙碌的状态,患者每一次用血的安全,都是他们在背后进行保障。“在接收标本之初,开始严格把关,直到检验结束,也要仔细核实。”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孙振超告诉记者,入职血站8年,他经手检验的标本超过20万人次。
“在采血之前,我们就要培训体采科的同事,带他们学习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和交接相关知识。”孙振超介绍,他们在拿到血液标本后,首先需要检查标本数量、标本质量,有无溶血、脂血等不合格标本现象,标本的质量是检测准确性的前提,他们需要时刻关注检测各环节关键控制点,保证血液检测质量。
接着,他们要对标本进行两次血清学加一遍核酸检测,主要包括血型、转氨酶、经血传播传染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及核酸病毒等检测项目,全面保障血液安全。在检测的过程中,他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确认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加入检测试剂、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审核结果……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只为守牢血液质量安全这条生命线。
无偿献血事业是一条爱心的传递链,而检验人员就是链条上的“侦察兵”。“作为检验人员,守好血液安全质量关,助力爱心传递,保证每一袋合格的血液安全地流淌入病人的身体中,就是我的工作使命。”孙振超说。
光影世界里的探索者,破译疾病密码
任荣: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拍片、做CT、做核磁共振……在一张张黑白影像的背后,是放射科医生用一双“火眼金睛”,分析“疾病密码”,于光影世界中找到蛛丝马迹,将患者病情从图像转换成文字报告。“下一个精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强力的支撑,就是我们的工作日常。”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任荣告诉记者。
然而,“看图说话”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次检查,一个部位少则一幅图,多则上千幅图,任荣需要看清每一幅图片的每一个角落,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界清晰度,都要一一分辨,给出诊断,为了更好地看清病灶,他还利用三维重建,让平面图像变得立体,病灶呈现更加清晰完整。为了进一步确认病灶的性质,有时需要取病理组织,任荣学习了穿刺活检技术,不仅创口小,还能取出气管镜难以达到部位的组织。
做出诊断后,报告会被送到患者手中,如果遇上危急重症,任荣会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前不久,他发现一份CT影像上有可疑阴影,“在这名患者正常肺组织的外带出现了弧形的透亮影,将肺组织往中间挤压,这是很危险的气胸。”任荣立即告知医生这一情况,医生为患者进行了置管引流,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每一张片子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虽然不常与患者见面,但任荣对拿到的每一份影像都格外谨慎,多年来,他不断积累的临床知识、影像专业知识以及临床经验,辨别了无数良恶,帮助患者揪出了一个又一个“元凶”,以精准诊断助力临床治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梅书华 张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