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透过“新词”看改革 | 加强“预期管理”,力求政策效果最大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这对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促进政策协同发力,稳定市场、提高政策效果,意义重大。

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指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和理解,力求政策效果最大化,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近几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预期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等,通过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市场互动、保持政策稳定性一致性等措施,提振了发展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就是要对经济走向走势作出准确预判,形成合理预期,减少预期偏差、不良预期或超预期。针对新政策新措施,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和阐释;对于市场热点问题,应及时表明立场、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同时,要积极发挥研究机构特别是新型智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预期的强化和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引导功能,提高预期效能。新闻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欲增强预期成果传播能力,必须善用传统媒体以及针对特定人群、拥有特有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做好热门问题、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的传播、解读和延伸,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

预期管理的主体是决策层,对象是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好决策层和经营主体的关系,避免“信息不对称”。决策层要大力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沟通,及时发布信息,避免经营主体靠猜测来判断政策意图;其次,要处理好预期管理和市场预期的关系,引导经营主体意识到预期管理与市场预期是合作博弈,不是零和博弈,认识到预期管理不是单向政策信息传导,而是信息“互联互通”的双向奔赴。此外,预期管理要走在市场预期的前面,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提高经营主体的学习能力,减小行为偏差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要处理好局部短期和全局长期的关系,进一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既要避免“合成谬误”,又要防止“分解谬误”。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每项政策都是对的,但当这些政策被齐头并进地强力实施时,则可能出现与预期相反的情况,产生“合成谬误”。在防止“合成谬误”的同时,也要警惕“分解谬误”,将不该分解的系统性政策、任务分解了,造成整体无序和相互掣肘。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精准高效地统筹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平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