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三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这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为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所付出努力的肯定,体现了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保护世界遗产,中国树立了国际典范。
守护保护让世界遗产出圈。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彩,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古代工程奇迹,故宫、布达拉宫、开平碉楼与村落等精美建筑艺术,三江并流、九寨沟、黄山等多彩自然画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智慧和艺术,是世界遗产中展现“中国美”的珍贵元素。世界遗产涉及考古遗址、自然景观、历史城镇等多种类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出台百余部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平安故宫”工程等系列项目,搭牢世界遗产保护的四梁八柱,构筑了遗产保护工作的铜墙铁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健全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才能让世界遗产成为展示中国美的重要窗口。
传承共享让世界遗产出彩。从敦煌莫高窟到山西平遥古城,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安徽古村落,从苏州园林到新疆天山......星散在华夏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将世界遗产保护起来是第一步,还要多轨并行,发掘传承世界遗产中的精华,释放更多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当下的中国,三星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卡”数量“井喷式”增长,《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节目持续涌现,故宫的朝珠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等文化创意产品征服了更广阔的市场,神农架、可可西里等自然遗产地令人流连忘返,自豪感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升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将“活”起来的世界遗产生动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定能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独特魅力。
科技赋能让世界遗产出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找到世界遗产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世界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各环节与数字技术相融,才能便于群众在读懂、理解、热爱中共享世界遗产。在四川广汉,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带观众“重回”千年神秘古蜀;在江苏苏州,“一城二线三片”内的文物建筑映耀江南独特韵味;在重庆,大足石刻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创建“智慧景区”,还有《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群众不出门便可“漫游”文化遗产地,基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制作合成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向全球开放......利用科技手段全方位打造“沉浸式”遗产视觉体验,让更多世界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网络传播、融入文化时尚,定能激发世界遗产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文化强国,世界遗产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申遗是承诺、是决心,申遗成功更是新的起点,让世界遗产“走出来”“活起来”“潮起来”,讲好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定能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文化强国之路。(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