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南京:从0到1,攀“高”向“新”持续突破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获奖的250个项目中,南京29个项目(包括主持完成和参与完成)在列,占全国总数的11.6%,占全省获奖数的74.36%,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南京,一片涌动着科技创新浪潮的沃土。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就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重要指示,饱含着对江苏、对南京工作的巨大关怀和殷切希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

谆谆嘱托,催人奋进。一年来,南京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鼓足干劲、不断探索,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力争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蔚蓝科技面向消费者推出具有人工智能的四足机器人,广受好评,是省内少数拥有四足机器人研发及生产能力的企业。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蔚蓝科技面向消费者推出具有人工智能的四足机器人,广受好评,是省内少数拥有四足机器人研发及生产能力的企业。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他希望,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寻找下一个地球!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联合发布了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空间科学学报》。科研团队预期,该计划将实现“从0到1”的重大科学突破,首次发现近邻类日恒星的宜居带类地行星。这些宇宙中的“新大陆”,有望成为理想的人类“第二家园”。

大学大院大所林立,高层次人才集聚,科研实力雄厚。一年来,南京全方位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锻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6G的最新脉动,在这里可感可触。过去一年,紫金山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6G光子太赫兹通信实时传输速率从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纪录;6G研发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部分技术已服务于卫星通信等领域……

4月17日,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宁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感慨,“这场大会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6G正变得可望可及。”

“禾下乘凉梦”,也正照进现实。在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科研人员正从源头孕育丰收希望。“我们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是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起来的种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介绍。成立一年多来,钟山实验室已瞄准种业重大技术攻关启动一批科研项目,克隆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有力支撑了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

芯片领域,第三代半导体元器件在这里得到自主保障,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已经实现第三代半导体——SIC(碳化硅)芯片的自主量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我们想研制更高性能的碳化硅芯片产品。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快的话年内就能稳定性状,投入应用。比如:更高的高温耐受性,可以用在手机、矿用探头等场景。”平台技术总监黄润华介绍。

一个个全国之最、国际领先,无不彰显南京的科创成色。南京在最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

前不久,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院士团队牵头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团队成员、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游雨蒙坦言,自己有两个重要感受,第一个感受是振奋,第二个感受就是紧迫。“距离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仅剩11年时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我们更要努力奋斗,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振奋”与“紧迫”,正是当下南京科技战线工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为提升创新策源力和原创力,南京将进一步强化前沿攻关,扎实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更大力度锻造原创突破引擎,不断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撑。

南京捷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为信息通信领域提供一站式网络、射频和能源等软硬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为全球运营商、主设备商、移动终端商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捷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为信息通信领域提供一站式网络、射频和能源等软硬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为全球运营商、主设备商、移动终端商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一年来,南京持续开展“宁创家”科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实施科创企业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固基”工程,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试”,南京连续4年获优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在这趟令人激动的“探月”旅途背后,有宁企力量。

嫦娥六号的机械臂近摄相机光学元件,便是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可确保相机捕捉到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当前,英田光学正在积极推进嫦娥七号的光学元件正样交付工作,并已经进行了三年左右的电性件试验;同时,公司还在准备嫦娥八号的光学元件预研工作。

深化产学研协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南京打造“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2023年面向全市征集并发布技术需求169条、专利(成果)320项,有效贯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供给侧和企业主体转化应用的需求侧。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累计有537个项目(个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产业自主可控的难点堵点,南京还连续三年拿出真金白银,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项35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已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所有项目均注重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每年向企业征集技术攻关榜单,凝练出当年支持方向,再邀请企事业单位揭榜挂帅、协同攻关。

2023年,宝武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变形镁稀土合金强韧—耐蚀协同增强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目前已完成多种镁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熔炼制备工作,合金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符合设计预期,合金韧性和耐腐蚀性均有明显增强,展现出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前景。

“我们团队从几年前起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好镁合金的耐蚀性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宝武镁业相关负责人看来,是市重大科技专项让团队坚定了将项目做下去的。据悉,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塑性和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方面,可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领域装备的轻量化作出重要贡献。

南京融捷康是国内纳米抗体领域首批研发机构之一,拥有成熟领先的纳米抗体筛选技术,并且基于这一技术进行多个应用领域的深入开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融捷康是国内纳米抗体领域首批研发机构之一,拥有成熟领先的纳米抗体筛选技术,并且基于这一技术进行多个应用领域的深入开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6月27日,“科技金融双周汇”第二十一场——高淳科技金融产品推介会上,南京运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南京卓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现场获批授信4600万元。金融活水精准助力,企业发展信心倍增。

一年来,南京坚持落地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着力打通掣肘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实现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竞争有序,推动创新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科技发展、成果转化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项重磅之举是让科创不再等“贷”。作为江苏省至今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每月按期举行“科技金融双周汇”品牌活动,目前已撮合融资超5000万元。同时,印发《南京市科技贷款实施方案》,按照贷款额给予年化1%的补贴。持续扩大科技信贷产品覆盖面,构建“宁科贷”“科创投”“科创债”三位一体金融赋能机制,累计为各类创新主体发放贷款超2500亿元。

5月30日,南京市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暨南京市科技贷款工作推进会举办。南京市科技贷款首贷补贴系统正式启动,南京科技企业申请首贷补贴有了“一站式”申报通道。南京怡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被列为南京首贷补贴政策支持对象的企业。公司负责人郭轶人对此十分惊喜,“我们正在上升期,准备扩大规模,所以申请了一笔贷款。没想到不仅放款很快,居然还有补贴。”

为让“硬科技”的“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南京还持续深化高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1+N”企业创新积分工作体系,通过积分来量化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随后衔接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人才等政策,更加精准高效支持入选企业。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第二批“创新积分500强企业”榜单中,南京高新区共有189家上榜,入围企业排名第一。

另一个关键探索是让成果转化加速。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南京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紫金山实验室等试点单位,共同探索“团队控股”“拨投结合”模式、设立“社会服务型教师”职称、扩大职务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赋予范围,多渠道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拨投结合”是指将用于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份融资时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的项目支出模式。该机制在助力团队克服项目早期融资困难的同时,能够保障团队的研发与运营主导权,有效助力更多前瞻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由东南大学孙钰教授领衔中英团队研发的“脑肿瘤AI决策辅助诊断系统”便是江宁区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拨投结合方式联合支持的首个项目,预计在36个月内,完成AI辅助诊断系统研发、临床评价、体系考核,并提交药监局申报。

孙钰介绍,“目前版本的产品首次实现了多模态磁共振高级成像技术在全年龄段,多种类型的脑肿瘤AI辅助诊断的应用,智能化诊断准确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通过这种制度创新引领科学家创业的孵化模式正在南京遍地开花,为建立贯通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解决“卡脖子”问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南京,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践行“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殷殷嘱托。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