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为体现大运河保护成绩、展示运河非遗文化活动价值,“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扬州启动。活动在6天时间中走访扬州、淮安、宿迁、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城市,在沿着大运河寻脉古今的过程中,更好地讲好运河故事、赓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文化之河,传承文脉魅力显。大运河纵贯南北、绵延千里,在历史长河中穿越千年、奔涌向前。2500多年的运河漕运积淀了丰厚的文脉资源,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光辉璀璨。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作为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申遗成功十年来,江苏扛起“原点”担当,以水脉传文脉,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谱写新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歌剧《运之河》等一批文艺创作多角度展现运河之美;淮安板闸等遗址的发掘丰富了运河沿岸文化遗产的内涵……这条文化长河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
生态之河,两岸美景入画来。运河之美,美在自然风光,曾经由于经济发展、环境意识淡薄,大运河历史上也曾面临着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过度开发等问题。申遗之前,大运河的保存状态并不算好,特别是北方不少河段已经断流、断航,有些残存的河道成了污水河、垃圾河。为重现运河昔日光彩,大运河沿线各城市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立足生态保护各方面和全过程,对运河沿线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大运河绿色风光带。如今,漫步运河两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动画卷,古运河的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运河的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运河沿岸城市要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坚持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将更多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使大运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进一步彰显文化与生态的美美与共。
发展之河,造福于民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着眼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体系、培育文化品牌等多个维度,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比如,扬州全域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特色文旅集聚区;淮安勾勒“产业、文旅、生态”三张画卷,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引领工程;常州致力发掘运河工业遗产“文化富矿”,为当地文旅中轴建设贡献新的亮点……这些大运河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样板”和“江苏经验”。今日之江淮大地,百业兴旺,活力无限,造福四方,各地围绕打造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充分发挥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多大运河的生态优势、发展福利正转化为两岸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惠民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0年,弹指一挥间,在沿河沿岸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千年河流在新时代流焕发新的生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在擦亮大运河这张宣传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讲好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运河故事,为传承中华文明交出高质量的时代答卷。(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