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鑫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14%,比上年度提高1.21个百分点,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新征程上,只有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方能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从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到制定《“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从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法执法检查,到发布《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行动,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数据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证明。20年来,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40余万场次活动,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突破10亿人次,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公民科学素质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今日之中国,科学普及已成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但应该看到,受客观条件限制,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让科普工作“一个都不掉队”。时下,浙江、湖南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与县域学子“面对面”,山西、内蒙古把多彩的科教活动送到乡村青少年身边,江苏将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科普直播“搬上网”,科普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正点亮“全民科普明灯”,照亮科技强国的前行道路。
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栋梁,娃娃们的科学素养如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只有形成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这个“高原”,才能成就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珠峰”。一方面,要丰富科普内容,通过“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更鲜活、更有趣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在体验中领略科学魅力、在趣味中迸发科学兴趣、在思辨中掌握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创新科普方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将科普知识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领域、增强科普传播参与、互动和体验效果,让生动有趣、直观快捷的科普充分呈现创新魅力,引导他们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科技的奥秘。
科普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浩繁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既需构建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也要每位公民参与其中。放眼未来,我们坚信,点亮“全民科普明灯”,传递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必能让更多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为加快科技强国建设蓄积更充足的底气、注入更强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