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农机、新农人、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描绘连云港科技春耕图

(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徐伟 邵沛源)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年好景在于“新”。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词汇。农业和新质生产力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实现向新而行?看,在江苏连云港大地的田间地头,新模式应用、新农机驰骋、新农人添力……正将连云港大地“翻新”一遍。

田大了,地好种了。

连日来,随着气温攀升,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在赣榆区城西镇高庄村千亩小麦种植基地,4辆满载农药的喷洒机械同时在作业。



“自从村里开始‘小田并大田’,我就把自家田地流转给大户,从农活里解放出来。既有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服装厂打工赚钱。”城西镇高庄村村民刘春远打趣说,村里把好事办到了他们心坎上,现在能赚双份钱。

“小田并大田”,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前提下,通过规模流转、大户经营方式,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既解决了耕地“碎片化”的难题,又方便农户规模经营管理,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率。

“我家一共流转土地300亩,如果按照传统种植方式,种植小麦从防治到收割都是自己在操心,种那么多地肯定会很辛苦很累,但是现在地大了反而轻松了。”种植大户邢传远告诉我们,依托镇里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从播种到植保、从收割到烘干全程服务,不仅省心、省时,每亩还能省下100元左右的成本费。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的推行,田越大越好种成为事实。

南岗镇位于灌云县西南部,“望天收”是当地老百姓对以往收成的描述,年景好能赚点,遇到灾害年份,收成就没有保障了。去年,南岗镇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建电灌站15座、高效节水管灌泵站5座16套机组,建防渗渠、田间道路,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最大效益发挥了耕地“命根子”作用。

人少了,机器多了。

近日,85后“新农人”徐荣连续3天扑在田埂上,各处巡看60余人的团队进行无人机施肥作业,务必抢在下雨前完成6万多亩麦地的拔节肥。



等待工人将肥料装满,随着马达轰鸣,接到指令的无人机从地头升起,向麦田飞去,不疾不徐地从麦田的一头滑到另一头,作业、悬停、转身、继续作业,短短的22秒时间,一台无人机便可完成1亩地15公斤的施肥。

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兴起,新型农机设备也迎来了新机遇。6年前,徐荣看好无人机植保,一口气买下6台无人机,牵头成立了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一支专业植保飞防团队,培养了近百名飞手。现在合作社拥有无人机70台、拖拉机100台、收割机100台,能服务12万亩土地,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托管。

伴随着科技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早已在广袤的农村扎根演进。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一人能管万亩田”,现代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走进位于海州区新坝镇魏口村的5G+数字化无人农场,一幅“只此青绿”的万亩良田图景映入眼帘:一株株正值抽穗期的小麦在阳光下随风摇曳,植保无人机自低空掠过,将配置好的水剂均匀地喷洒向麦田;另一头,带有北斗导航的机车在田间来回穿梭,对土壤墒情良好的地号进行分层定量施肥作业,及时补充“营养套餐”。

这是连云港市首个5G+数字化智慧农场,设置了5G专网基站,利用5G大带宽、低延时特性,实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十几种品牌农机设备的高速互联,并通过加装远程作业监测终端,实现作业质量实时回传、作业面积精准计算,实现耕、种、管、收四大领域的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无人化作业,亩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高科技的加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启了“省心种地”的幸福时刻,新的希望正在被播种。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