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南通五山滨江地区风景宜人,江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树木黄绿参半,别有韵味。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南通滨江,近17平方公里的示范效应正不断扩大,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海门南布洲公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港滨江生态湿地公园等10个生态特色示范段,犹如珍珠成线贯通起沿线特色城镇、智造园区,不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彭常青 摄
关键词:产业
沿江沿海地区精彩变身
打造绿色产业新高地
走进厂房林立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没有刺鼻的味道、污浊的空气,各处生产马不停蹄。这里已被南通市大气办初步认定为全市首个“无异味园区”。2023年,辖区内星湖站点VOCs浓度下降26%,涉化工废气扰民的举报投诉下降90%。
在园区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程师、操作工们繁忙而有序,公司质量管理部副经理杨小燕介绍,废气治理方面,公司成功通过园区“无异味工厂”审核;固废治理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减少危废产生约1500吨/年。“我们正对整个污水站污水中水回用项目进行设计,预计2024年4月建成投用,届时可减少废水约30万吨。” 杨小燕透露,企业乘着节能降碳的东风,持续推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正拾级而上。
连续5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的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现有在运行企业89家,园区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艺装备、节能降耗、循环利用、污染排放等方面提标升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链条。
位于海门三厂工业园区的瑞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化工生产企业,在化工企业腾退过程中,搬离了生产部分,将原厂房改造成研发总部,目前已获评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企业是海门推动沿江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
随着“进与退”“取和舍”的辩证法在实践中运用,南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均发生了绿色蜕变,重塑出独具魅力的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
关键词:生物
“珍稀客”成“老朋友”
物种记录持续刷新
产业生生不息,城乡逐绿而美,生物欣欣向荣。
清晨,走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项目示范段——海门青龙港段,堤顶路两旁落叶纷飞,暖阳映衬着波光潋滟的水面,看江水起落、鱼鸥翔集……2023年,我市新增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贯通里程145公里,实现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基本贯通,一幅优美的生态景观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好不好,“微笑天使”江豚说了算。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江豚从昔日“多年未见”到“随意偶遇”。去年11月12日,我市启动首个以江豚为主题、独具江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南通江豚湾。市生态环境局在长江南通段安装了两台实时声学监测系统,实现对江豚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美美与共,生生不息,神奇动物来做客。2023年,南通市本底物种记录刷新至3789种,比上一轮新增281种,物种种类数目超过江苏省记录总数的一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达94种,IUCN珍稀濒危物种数达89种。江豚、麋鹿、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来客”在南通沿江沿海“能见度”越来越高,它们在这里歇脚、安家、繁衍,成为南通市民相熟的“老朋友”。
关键词:数据
大气环境质量全省第一
守牢环境质量底线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数据同样是最好的佐证。
2023年,南通市PM2.5浓度27.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3.6%,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1~12月,省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
南通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方面成效明显,连续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作案例分享;作为全国6个获国务院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级市代表之一,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湖州主场活动上作经验交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江苏专场活动,并作案例分享。
全市完成180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推进全域“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完成17项重点工程项目,危废处置能力提高至36.4万吨/年。打造沿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对440个陆域、131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管控,开展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推进重点行业146家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推动企业能耗、物耗、排放达到先进水平,完成117家企业、192个清洁生产审核中高费项目,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海安常安纺织产业园开展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国家试点。
文 | 记者彭军君 刘璐 图 |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