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条例》重点就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个人信息、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条例》的出台,是我国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能够更好地引领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7.2%。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为青少年群体带来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受网络信息内容、平台监管等问题影响,也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负面作用。因此,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也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
为青少年安全“触网”保驾护航,持续优化内容供给是关键。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各网络平台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分级分类丰富内容供给,完善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机制,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网络资源,不断打造吸引未成年人关注的专属内容池,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要严禁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上线,发现不良信息,要立即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防止信息扩散,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法之所向,治之所归。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防线,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决遏制网络欺凌、网络诈骗、隔空猥亵、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对问题突出、顶风违规、屡罚屡犯的网络平台、账号、应用程序等,要将法律挺在前面,坚决依法关闭一批、处罚一批、下架一批,形成强有力的震慑。监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大力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打击整治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为青少年安全上网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监管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全力维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在当前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环境下,要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加强制度约束层面,不断健全和执行好青少年网络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要形成学校、家长与社会三方合力,发挥好各自场域内对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引导和监督责任;要落实网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网络环境管理,主动减少不良信息在平台内的传播。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随着《条例》全面深入贯彻实施,我们相信,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一定能守护好“少年的你”。(邹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