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海同频共潮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回眸

金浪翻滚、稻谷飘香,千帆竞发、江海逐浪,秋天的长三角,“丰”声与“潮”声交融相织。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

五年来,在充满希望与挑战之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城市群为重要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闪耀世界舞台中央,渐成共识。

五年来,在这片35.8万平方公里冲积平原上,2.36亿人口“来来往往”,激荡出中国经济的“最强音浪”。202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达29万亿元,接近全国GDP的1/4,较2017年增长约10万亿元,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更加巩固。

万里长江奔腾至。今日长三角,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正以昂扬之姿,共立新潮头。

元荡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也是重要的沪苏跨界湖泊。环元荡岸线贯通工程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个跨域一体化项目,经过4年多建设,环元荡23公里环湖生态岸线贯通基本建成,年内将实现整体贯通。图为8月19日拍摄的苏州市吴江元荡慢行桥周边。 计海新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破“藩篱”——

“长三角人”心手相连

从卫星视角俯瞰,长三角交通路网密布、万家灯火璀璨、四季风景常在。

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24小时包邮圈,“长三角人”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

“断点”消融,这是基建联通的五年。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通,大大缩短了南通及苏北地区与上海的时空距离;2023年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进一步加密了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五年来,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提升。

高速铁路里程超66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高速公路网规模达1.67万公里、实现陆域县县通,高等级航道网规模超4270公里……一条条“交通线”,串联起长三角“山水可亲”的“同城待遇”交通图,支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隔阂”破除,这是服务提质的五年。

2019年,安徽投资人孙蕾“足不出省”线上办理苏州诚阊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电子执照;2023年,吴江居民王阮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就医。“便捷”中体现的,是三省一市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程度不断提升。

五年来,跨省业务协同不断推进,数据共享应用不断深化,长三角区域内群众享受更多“同城服务”——率先实现门诊费用直接异地结算,覆盖41城1.7万余家医疗机构,五年累计结算约16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46亿元;10城实现“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41城实现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颜值”刷新,这是生态提优的五年。

上海青浦金泽镇与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交界处,有个美丽的湖泊——雪落漾。

作为沪苏界湖,雪落漾曾是“两不管”地带,1200多米围网将其“切割”成片片池塘。如今,走进雪落漾湿地公园,湛蓝的天空下,芦苇茫茫,候鸟云集,水暖呈碧。

五年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数据是最好的印证: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0%;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行走长三角,路好走、事好办、景好看。

行“无界”——

“工笔细绘”先发之势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探路深水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最先迈出的“那一只脚”。

从“点状突破”到“汇聚成片”,五年来,在这块“试验田”里,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各扬所长、勤于探索,交出一份“1+1+1>3”的满意答卷——示范区三年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示范区在生态环境领域已形成16项制度创新成果。

在“长三角原点”太浦河河心附近,沪苏浙正围绕一汪碧水修建“方厅水院”,这里将成为三省一市共同的“客厅”。“所处行政区域不同,这是方厅水院最大的建设难点。”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群星表示。

自从有了示范区制度创新这把“密钥”,不少“紧闭的大门”被打开。

今年2月,全国首部跨省域法定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编制形成生态环境、交通、产业、文旅等8个专项规划,跨域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进一步破除发展桎梏。

今年5月,示范区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破土开工。10公里外,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已进入装修阶段,该中心未来将在更大范围内助力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要义。

今年7月,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员扩容至64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能。“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的跨域治理新模式不断优化;沪苏浙共同健全“三级八方”工作机制,完善“理事会+执委会+平台公司”三层架构治理体系,持续发挥叠加效应……示范区在重大问题研究、重点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移步跨省”间,示范区以理水、营园、筑心,弥合着区域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阻隔。

架“桥梁”——

“活力因子”融通内外

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拥有46个开放口岸,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明显……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创新与开放的“家底”殷实,由此激发出“一生万物”的无限可能。

1800多个日夜里,创新与开放的“活力因子”,通江达海、竞相迸发。

科创难题合力攻克,创新活力持续彰显——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长三角被寄予厚望。

去年,科技部会同三省一市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今年4月,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共同制定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共襄科技创新“大布局”。

以开放共享为发力点,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浙江维日托自动化科技公司总经理叶劲卫从没想过,一张小小的创新券,解决了企业的大难题。“我们使用长三角创新券,同江苏大学合作,攻克了汽车空调位置度测量的难题。”叶劲卫说,创新券搭建起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高速路”。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

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今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趟商业航班飞行,这离不开长三角产业的协同联动。“这是一架充满长三角力量的飞机。”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强说,部分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镇江企业,合肥企业为飞机雷达罩进行雷电防护试验,空气冲压涡轮发电机舱门是“浙江造”。

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在上海完成设计和样车制造,在安徽桐城配上电池,在江苏南京实现整车下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智能软件进行测试……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完整生产链在长三角形成。

对外开放高水平推进,打造世界的长三角——

2021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一体化发展备忘录》,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长三角对外开放迎来又一个“春天”。

联合推进“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推行“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推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建设……诸多创新之举,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距离世界更近!距离市场更近!越来越多长三角地区的产品,正加速飞往世界各地。

11月4日上午10点,南京港,车辆穿梭、货物起落,一片繁忙景象。远处,天蓝海阔、百舸争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洪叶 许愿 姚政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