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泰州姜堰: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绘就农业农村“诗与远方”新画卷

    泰州市姜堰区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农产品升级换代,告别农产品“单打独斗”的昨天,朝着“文化+”多元集聚的明天迈进。就在不久前,全国首家以“武状元”为主题的“菇菇部落”落户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人家,这是继该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后获得的又一荣誉。截至目前,姜堰区共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该区已连续多年入选国家县域综合实力百强。

    香菇嫁接“状元”,香飘全国

    这几天,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桥头社区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内格外忙碌,一辆辆物流大卡满载“状元菇”等富有文化创意的香菇,驶出香菇种植基地,驶向全国。

    “现在我们每个月要向大都市发送香菇450吨,相比以往发货要多出50吨,这主要得益于香菇不仅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而且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状元菇’。”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余红高兴地说。该公司去年产销香菇5000多吨,产值5680万元。

    陈余红口中说的“状元菇”,就是姜堰区三水街道桥头社区把香菇特色农产品穿上“文化嫁衣”的新名词。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党委书记王政告诉记者,“香菇是我们乡村振兴实践的‘密码’,为加速释放特色农产品‘出圈’‘吃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新趋势,绐农产品注入‘文化墨水’,特色经济就会产生强大共振。”

    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乡村振兴新动能。500年前,“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的故事就发生在桥头,《履园丛话》载:“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

    桥头小杨社区借助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农产品加速出圈“新活法”。该村与姜堰区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和深度融合,今年以来,承载着状元文化、肩负着乡村振兴使命的“三水香菇”重新出发,踏上一条品牌升级之路、产业振兴之路、发展共富之路。系统打造“三大中心”,即智能菌棒生产中心、多功能产业服务中心、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实现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塑造状元菇“金口碑”;创新推出每日坚菇、香菇沙琪玛、香菇薄脆等网红食品,联合开发状元“好菇系列”“状元好礼”;打造文武两道“状元菇宴”,分别以“御赐十八鲜”“刘氏八大菇”为主打,解锁“好菇好吃法”;以武状元为主题的“菇菇部落”景区落户溱湖绿洲,揭状元榜、游状元街、憩状元府”的状元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以“状元故里、香菇之乡”为主题打造景观游园,设计推广“菇状元”“菇仙子”“卤状元”等公用IP品牌形象,将“状元菇”融入城市建设、成为城市标识、彰显城市魅力。

    村民王根林原来在河南做木工手艺,2007年返乡搞香菇种植,当年便小有收益。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老王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去年,他种植的6亩香菇纯收入10多万元。如今在姜堰区像王根林一样靠香菇起家发家的村民多了去了。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姜堰区三水街道目前香菇种植规模已达1500多亩,吸引200多家专业种植户、2000多人从事香菇产业,户均收入超8万元,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桥头社区因香菇产业荣获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等称号。

    螃蟹爬上“竹簖”,产业腾飞

    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在鱼米之乡姜堰,“溱湖簖蟹”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姜堰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挟江襟淮,东临沧海,众水来汇,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湖泊遍布,河道交织,是螃蟹生长的‘天然氧吧’。这些水中竹制的组合工具仿佛是水里摆下的‘龙门阵’,就是我们所说的‘簖’,只有能越过簖的螃蟹,才能在市场上被称为溱湖簖蟹。”姜堰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研究员陈克春这样介绍。这种水乡人民手工扎制的“水阵”,已在溱湖传承千年。南朝祖冲之《述异记》就有关于“簖”的记载,现今唯一把河蟹称为簖蟹的,只有溱湖簖蟹。

    技艺虽古老,但这种天然的捕捞方式既暗合自然生长规律,又与溱湖纯天然的水质相辅相成,是古老文明与生态养殖的最好体现,近年来,姜堰区抓住这一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借力发力,把簖蟹养殖培育成农民幸福产业、支柱产业。

    每年春上,姜堰区组织养殖大户进行集中放养蟹苗并进行技术指导,明确一蟹一标识、生产者信息、投入品记录、安全检测报告等,精准的身份识别,让假冒产品无处遁迹。

    “通过水产专家的指点,我这200亩蟹塘今年丰收了,订单一接才把螃蟹捉上来,销路从来不愁,每年出塘的溱湖簖蟹约有10%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剩下的都被经销商早早订走。”泰州富源簖蟹养殖负责人蒋友明高兴地说。

    据姜堰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负责人介绍,溱湖周边簖蟹养殖面积达5.7万亩,年产量5600多吨。养蟹一年产值达4.28亿元,整个蟹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仅姜堰区溱潼镇周边就有5000多村民投身养殖簖蟹。

    为做大做强蟹业,让千万农民走上产业富民之路,姜堰区打造以溱湖簖蟹产业为主的市级以上现代渔业园区3个,交易市场1座,在区内外设立专卖店近60家,形成簖蟹文化休闲企业1家、加工企业3家,电商22家。以5A级溱湖风景区为主体,姜堰设簖捕捞,让游客切身感受溱湖簖蟹的美味和渔趣。

    生活生长环境和捕捞技艺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让文化“活”起来,区域“火”起来,乡村“潮”起来,农民“富”起来。

    大米穿上“新衣”,愈发闪亮

    就在上个月底,江苏省粮食行业协会公布2023年“江苏好粮油”产品名单,“姜堰大米”品牌再次成功入选。这是“姜堰大米”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获评“江苏好大米”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后斩获的又一殊荣。

    “姜堰大米”正所谓“江淮海三水孕育,香糯软众囗适宜”,这么好的大米自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姜堰区俞垛镇仓场村,记者见到一块石碑,碑上刻印着这样的碑文:泰县(姜堰曾名泰县),古临海,夏商扬州,春秋吴,战国属楚,称海阳。邑中盛产稻谷。《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民国泰县志稿》载“海陵仓,一名大仓,在坂伦正南仓场庄。”

    喜看今日仓场,垅亩欢歌,稻谷丰盈,久负盛名的仓场村如今己成了真正的粮食大仓,村民掌管开启大粮仓的钥匙。

    农场主伊国名告诉记者:“今年试种的桃花米获得丰收,每公斤24元,70亩桃花米己全部被预定一空。”

    近年来,姜堰区积极实行“全链条”循环种植无公害水稻,把水稻种植与古代文化融为一体,创新绿色大米品牌,成立大米协会,注册“姜堰大米”商标,贴上文化品牌,形成了以洁翠康、明珠、溱湖、白米、喜鹊湖等近30多个有影响的品牌大米,让“姜堰大米”卖得更欢。

    姜堰区1000多家家庭农场种植的水稻,场场有“经典大米”。经过多年的发展,姜堰区己拥有60多家大米加工厂,在沈高、俞垛、兴泰、梁徐等镇街形成稻米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姜堰大米”在苏南、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前景十分看好,“雪龙号”科考船也用上了兼具食味性、文化性的优质“姜堰大米”。

    香菇为线、簖蟹为王、大米为珠,以线串珠,以珠带面,姜堰区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以“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的创新尝试,让现代农业更有奔头,让农村更有看头,让农民更有甜头,为“三水之城”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提供更多可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