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江苏长江、大运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会议精神,一致表示,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湖、大海、大运河和大平原的省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会尤为深刻。
拾峰表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深入推进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其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1+3”规划体系部署要求,变“施工图”为“实景图”。
长江江苏段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出缤纷灿烂、百花齐放的文化形态,塑造了长江沿线“汇聚百川”“经世致用”“崇文重教”“创新创造”的人文特色。
拾峰说,江苏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努力用一批重大成果实证和解读长江文明。打造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培育世界级扬子江城市休闲旅游带,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
同时,做好“长江百景”“水韵江苏”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长江春色图”大型画卷等一批长江主题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的宣传传播,讲好长江故事,更好助力江苏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探索新技术赋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庆节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该馆今年6月16日满“两周岁”,一直是公众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将切实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实践。”该馆馆长郑晶对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会尤为深刻。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全面反映大运河给百姓带来美好生活为核心主旨,运用多元的展示手段和差异化的先进科技手段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多维度的集中展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在全国首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比如,“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可以通过“裸眼3D”一镜穿越运河沿岸8省市的17座城市等。
郑晶说,“未来将不断完善展览与藏品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多角度解读中国大运河文化,创新推出数字化、沉浸式、多维度展览等文化产品,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更加多元、立体地赓续中华文脉,更好地担负起向全世界展示传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使命。”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赋能大运河长江文化。10月20日,长江文化节将在张家港开幕。作为长江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江海奇幻游”开放式博物馆特展正在张家港黄泗浦生态公园如火如荼地布展中。策展人戴莹介绍,为更好地传播长江文化,这次展览探索了新技术,展览中,用了AR、MR、VR等数字技术手段,希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了解长江文明。
坚持守正创新
讲好长江与大运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李玉表示,长江、大运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横、纵两条坐标。这个坐标在近代以来的时空环境中,价值与意义更加凸显。
近代以来,长江与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不断奋进、勇于探索,选择正确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
李玉表示,长江与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故事精彩,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价值重大。从长江与大运河出发,有助于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滋长,发展、更新的活力与神韵,有助于拓展理解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空间维度,有助于促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形象理解。近代以来的长江、大运河文化发展,为其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新时代建设青山绿水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
李玉分析,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应该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深入认识大运河、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历史传统对于经济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成为区域发展转型、新型业态开发的重要基础。
李玉认为,保护大运河、长江,建设好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在保护、传承中更好地激活长江、大运河文化,讲好长江与大运河故事。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扩大运河“国际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独有,而是我们人类共有的遗产。”曾担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副主任的姜师立说。
如何扩大运河的“国际朋友圈”?江苏以运河为媒,搭起和世界运河沟通的桥梁。2007年,第一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当时,10个国家的14个国际著名运河城市、24个国内运河城市市长(或市长代表)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会,2022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报请国务院批准,该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的机制性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如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已经举办16届,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通过与全球运河沿线城市、相关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等沟通交流、互动合作,向世界精彩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赵杰 牛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