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校园奔赴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2023年新一批“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已经踏上征程。
从“苏北计划”到“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18年来,超万名大学生奔赴江苏大地上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奋斗故事”写在了江苏大地上。今起,由共青团江苏省委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青”爱的家“乡”》系列融媒报道。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
“徐州香包和马庄香包有区别吗?”面对询问,凌秋玉立刻跑到柜台旁为客人解答。“徐州香包是徐州特色,这其中徐州贾汪区的马庄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2022年“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凌秋玉来到徐州马庄村从事香包推广工作已近一年。这期间,整理数据、策划、宣讲、路演……凌秋玉对马庄香包熟记于心,用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的话说:“她就像一个黄金齿轮,在哪都能快速转动。”
凌秋玉整理香包
从陌生到热爱
“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香包”
凌秋玉是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20级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像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凌秋玉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盼。最终,她决定参与“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锻炼自己,“到基层去,会有更多磨炼的机会”。
然而,来到马庄村的第一天,凌秋玉就被“问住”了。
“刚到这边的时候,有人问我‘你知道马庄香包吗?’我说不太了解,赶紧去百度。”说到这,凌秋玉忍不住笑红了脸。这个1998年出生的姑娘自己也没有想到,短短一年的时间,自己会对这个香包喜爱不已。
凌秋玉每天的工作种类繁多:为顾客讲解商品,和绣娘一起赶工,准备用于各地宣讲的物料材料等等。手上正绣着香囊,突然来了一拨游客,凌秋玉便放下针线,戴起小蜜蜂,开始了讲解。“古人们常说的‘配臭’指的就是香包,从商朝开始就有人佩戴香包香囊了,到西汉时产生了马庄香包……”
凌秋玉(右一)为游客讲解香包历史
“第一次参加展会是在今年的3月份,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进行全国礼品展销。”凌秋玉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回忆,正是这次参展让她发现非遗实际上很“吸粉”。“这一次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听到许多声音,原来每个人对马庄香包都投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非遗“活下去”的命脉在于融入生活。凌秋玉知道,只有让传统香包进入当代审美空间,触动人们的心灵,才可能焕发新的生命。这之后,凌秋玉开始独当一面,多次参与展销,收集人们对香包的见解并推广香包。今年5月,她拉着塞满香囊与中草药香包的行李箱独自飞往长沙,一人完成了布展、宣讲、售卖等工作,“要让更多人认识香包,发现香包的美”。
凌秋玉在展会工作
弘扬针尖上的文化
“要让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
要传承非遗,就要让“非遗”与当代生活建立更多“共鸣”。
今年5月,在马庄村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合作中,凌秋玉负责为从南京赶来的大学生做志愿讲解服务。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她看到了许多精妙的设计。“比如说汉字与香包结合,将汉文化融入香包中,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这很值得借鉴到工作中,做出富有时代性的设计才能让我们的香包走得更远。”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同学来到马庄村交流合作
凌秋玉意识到,非遗其实对年轻人存在很大吸引力,“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来让更多年轻人加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来进行个性化呈现。”每当谈及实践的过程,凌秋玉总是喜形于色,言语中察觉不出任何辛苦。
愿执青春之笔为乡村增添色彩
“我希望继续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今年8月,凌秋玉结束服务工作返回校园,和来时那个忐忑的女孩不同,凌秋玉已然找到了未来的奋斗目标,“我要弘扬传统文化,继续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她的成长与进步也都被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看在眼里。一年的志愿服务期满,采访中,王侠拉着凌秋玉的手告诉记者,“说句心里话,真不舍得让她走。”王侠说,当初马庄村围绕二十四节气做设计与创新时,凌秋玉提议用卯兔结合汉代的纹路进行设计,“上市之后受到了很多顾客的热捧,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五倍多”。
卯兔香包
在凌秋玉看来,小而美的香囊承载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对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这是非遗传承的最大意义。“我希望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化,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它代表着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而我想做的,就是去乡村工作,助力更多非遗文化走得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文 王子杰/视频 郑玲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