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仰望苍穹,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光,深邃和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
探索星空,古已有之。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开始“追星”了。日月星辰在他们手中幻化为太阳纹、月亮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出现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有一幅由实物陶片复原而成的图案,外圈有12个太阳,内圈有24处连缀成圈的三角形,虽然不能由此断定是12个月和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但是考古学家推测,这很可能表明了日、月、年等较为原始的时间观念。
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是一处蕴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因为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大河村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在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60多种形态各异的图案,其中以天文图案最具特色。这些图案表现出先民对宇宙、星空的认知和感悟,大河村遗址因此被誉为“星空下的村落”。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说:“彩陶上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文星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大河村先民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以此来确定何时耕种、何时收获。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白衣彩陶盆,它的口沿处有8组直线纹组成的图案,腹部是4组由方格纹和圆点纹组成的图案,分布均匀,十分对称。据研究发现,大河村出土的彩陶上的图案常用圆形对称布局绘制,呈现二、三、六等分,图案的形状大小基本上都遵循花瓣归心的原则。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河村先民在绘制陶器的时候,已经有了对称和均分的概念。
大河村的先民在这片沃土上,认知自然,探索苍穹,上下求索,收获的是智慧,更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大河星空灿烂,照亮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6000多年后的国人继续怀揣着梦想,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追星揽月行动接连上演,越来越多的“河南造”问鼎苍穹,在浩瀚的夜空中,有了更多闪亮的“河南星”。
“追星”的故事,还在继续……
策划:李铮
统筹:李敬欣 张培君
执行:娄恒 银新玉 范昭
文案:李连凡 杨露露
出镜:李东宝
影像/制作:马绍坤
海报:胡瀚泽
特别鸣谢: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河南省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