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宋体佳)纵观全局,从乡镇企业改革破局,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从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到以产业链思维构建十大制造业集群,常州以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中创新航涅槃上市到新能源产业问鼎全国,从人才、科技、创新到高质量发展……常州,这座苏南城市正在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奋力书写现代化答卷。
△比亚迪
重大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苏南模式的缔造者之一,常州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0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据显示,近十年常州工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实现翻番,工业用电量增幅超60%,目前制造业涵盖33个工业大类、工业企业超6万家,产业覆盖度全国领先,在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中列第16位。
去年,在一系列稳经济增长的政策加持下,常州重大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入库项目117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5个,美敦力康辉、合全医药、理想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二期、蜂巢能源总部基地等一批优质大项目落户。此外,常州进出口总额约3200亿元,实现增长6%以上。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左右,工业经济总量超2万亿。常州还入选了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认定和培育服务商60家,免费诊断企业3300家,新增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省智能工厂11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五星上云企业20家、全省第二。
△新创碳谷
新能源之都的动力密码
扎实的工业基础、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开放创新的意识,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多个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和独特优势。
早在2011年,常州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始布局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逐渐形成“发电—存储—输送—利用”新能源产业闭环。
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量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江苏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在《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常州位居第五,也是前十中唯一的二线城市。
中创新航是去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新能源公司,其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成为江苏年内规模最大的IPO项目。鲜有人知道,这家公司的前身中航锂电曾面临破产。2018年,金坛区政府顶着重压,将中航锂电总部落户金坛。作为大股东,当地政府不但为企业招引来新的掌舵人,还通过多种手段累计向中航锂电投资超50亿元。地方政府主动为企业提供担保,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更是不惜股权被稀释,陆续引进外部投资者,帮助中航锂电优化股权结构。渡过难关的中创新航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出货量排名从行业第九一跃成为第三,最终完成了从濒临破产到风光上市的绝地反击。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以非常之举建设创新之城
每天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发明专利……创新,正在融入常州的每一寸城市肌理。作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中以常州创新园目前已聚集以色列独资及合作企业163家,科技合作项目44个,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全国“三个领先”。在2022中以创新合作周开幕式暨中以创新发展论坛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中以常州创新园作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对加强中以产业技术合作探索共建新园区合作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常州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规格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以非常之举建设创新非常之城。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常州将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5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构建“项目孵化—资金投入—产业链培育”的全流程“双创”支撑体系,让创新链与人才链双向融合、产业链与资本链双轮驱动,让更多独角兽、瞪羚企业在创新雨林加速奔跑。
“人才密度”决定“创新浓度”和“产业高度”。近两年,常州净增人口21万,人才总量达到150万人。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最高给予1亿元的重奖……常州拿出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九洲裕光大型风光互补发电厂 张晋菘 摄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能级跃升
只有高质量推动全市域协调发展,城市能级提升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更坚实的基础支撑。冲破发展天花板,不仅满足一城一域生产生活之所需,还要服务辐射更多城市、更大地区之所需,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担当。
瞄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常州实施“532”发展战略,打造“中轴”“中心”“示范区”,把常州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全领域提升发展能级。如今,常州“一主一区、一极三轴”城市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开花;精心打造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协同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为常州全力冲刺“万亿GDP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常州把接轨上海作为汇聚新动能、构建大格局的战略首选。今年2月,2023年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在上海举行。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市长盛蕾分别带队密集拜访重要客商,促进项目合作,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同时,常州推动溧阳、金坛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高水平共建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积极促进毗邻区域协调联动;围绕苏皖合作示范区,打造跨省界协同发展样板区;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畅通人才、资本、数据等优势要素的流动。
(部分图片由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