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一步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时代发展和岁月变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冲击,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厚植非遗文化“沃土”,增强对大众的吸引力,让非遗项目赋能旅游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旅游”,推动文化走向“远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民族把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大众文化审美不断提高,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鼓励传承者发掘非遗资源,充分释放非遗在文旅融合、涵养乡风中的巨大潜力。从购物场所走向文博场馆,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变为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因此,我们要不断将文化要素注入到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之中,打造更多更好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铺就文化旅游的“诗与远方”之路。
“非遗+旅游”,培育产业全新“业态”。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心,旨在以市场之手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融合过程中创造出全新产业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条,为产业特色化发展赋予了新动能。为此,各地应顺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红色旅游专列旅游、邮轮游艇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中,大力丰富产品供给。同时,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使一系列文旅产品更贴合广大游客的胃口,绘就“诗与远方”的新画卷。
“非遗+旅游”,铸就人民精神“高地”。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缺乏活力。旅游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依托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是发掘、弘扬、优化、保护和丰富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文旅融合要着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用好用活文化旅游阵地,让游客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景观游览。如:从把伟大建党精神等融入到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到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走廊、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再到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等,让厚重的文化变得轻松可读,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更多的诗意,涵养更强的文化自信。
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的、空洞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难以创造完整价值链的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要以文化引领优质旅游、旅游挖掘文化内涵,让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诗意更有温情,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