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医疗队兢兢业业、配合默契,援非生活平淡而又充实。”1月28,兔年上班伊始,记者联线远在非洲大陆的第十六批中国援莱索托医疗队,与队员邓方方深聊“援非”收获与感悟。
据悉,中国湖北省派遣医疗队帮助莱索托人民改善医疗条件,起始于1996年。第十六批援莱索托医疗队一行9人,除开厨师、翻译各1人外,涵盖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放射科和针灸科的7名医生,均选自湖北省武汉市各大三级医院。
41岁的医疗队队员邓方方,是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的资深麻醉师。他随医疗队于2022年3月10日抵非,驻扎于莱索托第二大的公立医院莫特邦医院,在手术室开展临床麻醉工作,顺带对当地麻醉护士进行临床麻醉教学。
第十六批中国援莱索托医疗队一行9人,其中7名医生均选自湖北省武汉市各大三级医院
冲在最前面的中国医生们
莱索托有着丰沛的雨水、体感宜人的气候及旖旎的高原风光,只可惜贫瘠的资源和落后的经济也造成了这个国家缺医少药的现状。虽为该国第二大公立医院,莫特邦医院各专科医生极度缺乏,中国医疗队可以说撑起了该院的半壁江山,遇急、重大病情,中国医生冲在最前面。
来到非洲的第一次大抢救,发生于2022年4月9日的凌晨3点,刺耳的电话铃声响彻医疗队驻地,急诊收治的一名当地患者,全身多处刀刺伤、血气胸、失血性休克,急需手术治疗。邓方方和医疗队普外科医生冒雨匆匆赶往手术室。
手术室条件有限,连一台可用的输液泵都没有。血管活性药也只有寥寥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两种而已。
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多想便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邓方方迅速评估病情,制定麻醉方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7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给了他信心。上胃管、气管插管一气呵成,补液、输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维持循环平稳。
经过近3个小时的手术,在中非医生的通力合作下,伤者终于转危为安并顺利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生命体征
平稳。
医疗队妇科专家的第一次手术,碰上了大如排球的子宫肌瘤。一位29岁的当地女性,身形瘦小但腹大如十月怀胎,诊断为巨大子宫肌瘤须行手术切除。医院手术室麻醉机不能正常工作,麻醉方式只能由全麻改为腰硬联合麻醉,但本地麻醉医生(实为麻醉护士)不会做硬膜外穿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将手术延期。中国麻醉医生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难题。经充分评估及准备,麻醉顺利完成,妇科专家为患者摘除肌瘤,还成功地保留住了子宫。
进行手术麻醉前,邓方方抚慰患儿缓解紧张情绪
高生育率和贫穷往往导致当地许多儿童的被放养,儿童意外伤害高发,各种外伤比比皆是。医疗设备的落后也使这类外科急症处理起来难度倍增。近日,一名7岁的男孩爬树时不慎坠落被树枝扎穿肺部,医疗队普外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马上手术,可医院连一套小儿呼吸管路都没有,麻醉这一关成为难点。
队友的目光、家长的希望、患儿的痛苦都让邓方方倍感压力。结合现有条件,麻醉方案迅速在他的脑海中成形:全凭静脉麻醉、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必要时手控辅助、备好抢救设备。“做!”他肯定地点下了头。中国医生精湛的临床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最终让这台急诊手术在有惊无险中顺利完成。
麻醉管理水平意外获提升
可能基于饮食习惯等原因,当地患者合并肥胖是常态,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体重超标格外严重。肥胖是临床麻醉工作中的一个管理难点,困难气道、穿刺困难往往都发生在肥胖患者身上。碰到一些特殊患者,邓方方会和国内同事一起探讨,请他们出谋划策。“接诊该类患者,让我的肥胖患者麻醉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邓方方表示,这也是他援非医疗的意外收获之一。
日前,一位当地女性患者患有乳腺脓肿,需行手术切排。医院麻醉机尚不能工作,不能安排气管插管全麻,同时因患者过度肥胖且手术创面较大、创口较深,也不宜行静脉麻醉。患者的主治医生找到邓方方,希望能想想办法完成手术。经评估,邓方方决定行高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来完成这台手术。
高位硬膜外麻醉是硬膜外麻醉中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麻醉方式,不论穿刺操作或是麻醉管理都需要麻醉医生有较高的水平。况且患者的肥胖更是给硬膜外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当地不论是外科医生还是麻醉医生,都没见过这种操作,当邓方方穿刺操作时,大家都围坐一团静静地观摩学习。穿刺结束,当地麻醉医生对他竖起大拇指。
邓方方在进行临床教学,对当地麻醉护士使用喉罩进行培训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是外科发展的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由莱索托卫生部聘请,负责外科工作、来自南苏丹的Dr.Tut,不止一次地跟邓方方抱怨:麻醉水平的局限阻碍了外科工作的开展。
因该院没有ICU等术后监护病房,无论何种病情,术后病人必须麻醉复苏后送回普通病房,这也给临床麻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邓方方结合现有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在能力范围内极大地放开了麻醉指征和标准,让以前很多只能转院治疗的外科病人能在莫特邦医院接受手术。现在医院只要碰到Dr.Tut,他都会热情地和邓方方碰拳问候。
救治过程中与HIV擦肩而过
不仅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莱索托还是全世界艾滋病感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22年9月初,邓方方给一名HIV阳性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操作,当穿刺成功后要注入局麻药时,因注射器和穿刺针的连接处松动,不慎将混有少量患者脑脊液的局麻药喷溅至脸上。因为戴着眼镜,不确定是否有液体进入眼睛,仍按照HIV职业暴露的处理原则先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眼睛,然后开始为期四周的阻断药服用流程。
服药期间,胃肠道反应很是折磨人,医疗队里的厨师特给他安排清淡饮食,有过服药经历的队友给他传授经验。按照标准流程复查为阴性后,悬着的心才放下。
目前为止,包括邓方方在内,第十六批医疗队共有4位医生经历过职业暴露,但大家不畏艰险,依旧怀着饱满的热情战斗在一线。
第十六批中国援莱索托医疗队队员在驻地包饺子欢度中国春节
工作之余,驻地的状况也常给医疗队的生活添加佐料。有时停电,生活用水也常断断续续,洗澡时热水会戛然而止,陌生的非洲大飞虫时常光顾房间。好在有随队厨师的中式厨艺,为队员们持续供给家乡的美味。
“援非不易,更要感谢站在身后默默鼓励我支持我的家人们。”邓方方介绍,他的爱人同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双方父母不光尽力帮衬,还时时鼓励让他安心工作。援非期间,无论是6岁的女儿手术、外婆离世还是家人们相继感染新冠病毒,联系时总是少不了跟他说:“放心,没事,都还好。”
到今年3月,援非的一年任务期将满,邓方方也将随医疗队一起回到武汉,回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麻醉工作中。手术室的麻醉护士们,得知邓方方3月即将回国,都极力挽留或是询问下一批医疗队的麻醉医生是否和他一样好。“来自同行们的肯定也是对我这近一年工作的褒奖。”邓方方说,当地的民众,对中国医生充满尊敬和热情,走在驻地通往医院的路上,时常能收到路人的赞扬和问候,这些都是对从医者的回馈与滋养。
回首此次援非初衷,一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来,二是人已中年,想走出去看看世界,拓宽眼界锻炼能力。回望近一年的援非经历,邓方方表示:“不悔来时,不惧前路,裹挟着思念前进。”(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