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勇毅前行的一年。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8500万江苏人“勇挑大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疫情的持续反复冲击,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质量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夯实,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当前,全省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安排部署,奋力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今年前11个月,南通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7.8万标箱,同比增长12.6%。图为昨日,忙碌的如皋港苏中国际集装箱码头。 许丛军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稳增长,“数实融合”提升经济韧性
问天实验舱里,有35款数万只(套)关键核心元器件来自位于江苏的中国电科第55研究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上,应用了江苏多家高校院所提供的配套技术;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从足球到电力工程到基建,江苏制造元素无处不在……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支撑江苏砥砺前行的基石。在去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列为“五个重点事项”的第一条。
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锤炼实体经济这一“看家本领”。
时至年关,扬州航运部门优化服务措施,确保生产生活重点物资水上运输通道安全通畅。 齐立广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扬优势、强集群。11月2日,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火热出炉,20个集群入选“国家队”,我省占据4席,至此,全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1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护主体、促创新。“恒立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装备用电磁插装阀项目车间建筑进展顺利!”12月19日,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总监李冬明兴奋地在朋友圈写道。“从单一的油缸制造,到液压泵阀、系统、铸件等产品全面开花,恒立液压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实现了产品链、产业链的延伸和覆盖。”李冬明说。
一边锻“长板”夯基础,一边补“短板”促转型。4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江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5月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提出“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新目标。
一年来,我省各地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力争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产业数字化不断加速。不久前发布的《2022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显示:2022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6.4,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今年以来,我省已为超2.2万家规上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1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
数字产业化向新向深。今年以来,以数字为“基底”的新场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而且日趋成熟化、系统化,带动数字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一成。
“数”“实”融合竞逐新赛道,让江苏工业经济韧性不断增强:今年前10个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连续5个月保持回升,“扛”住了疫情冲击、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保安全,端牢8500万人的“江苏饭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俨 摄
首次突破750亿斤!2022年江苏粮食总产753.8亿斤,较去年增加4.6亿斤;粮食单产461.5公斤/亩,比去年增加1.4公斤/亩,创历史新高。至此,江苏粮食总产已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不仅将全省8500多万人的饭碗牢牢端稳,更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罕见高温干旱、台风过境……回望这一年,江苏粮食产量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实属不易。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丰收“密码”?
——聚焦“国之大者”,落实党政同责。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我省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夯实稳产保供基础,既是工作任务,更是政治责任。
这一年,江苏将粮食生产目标层层分解到市县乡、到具体作物,细化省对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把粮食的面积和产量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的考核,通过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各地党委、政府抓好粮食生产,强化责任;全省统筹安排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补贴40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4亿元,稳定农业生产信心。
——守“底线”强“芯片”,抓好两个“要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方面,全省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安全根基。另一方面,让“粮田”变“良田”,通过将高标准农田亩投资标准由1750元提高至3000元,变“必答题”为“加分题”。
一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66.6万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4.6%,较上年增加25.3万亩;省委省政府投入125亿元新建400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亩产吨粮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支撑了秋粮抗旱稳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秋收季,“常优粳10号”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981.4公斤,成为我省育成的杂交粳稻最高亩产品种。
这一年,苏州市以稻麦良种补贴项目为抓手,开展适宜本地区的优质新品种培育;兴化市建立专门种质资源保护和提升基地;泗洪县年新增高标准制繁种基地1万亩以上……全省各地种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提升农机农技,科技赋能农业。
这一年,江苏印发《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推动农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机慧来”农业机械应用与管理平台上线,标志着江苏农机数字化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促开放,开门迎客让“朋友圈”更紧密
岁末年尾,开放大省逐浪全球的步伐依然矫健。
在天合光能(宿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平均0.98秒一片经过9道工序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就可以下线,发往巴西、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关务主管李筱瑾兴奋地说,“公司现在已经建立起拥有四大片区的晶硅光伏‘超级工厂’,2022年产值有望跃过300亿元大关。”
目光转向世界各地,江苏经贸团身影频现。年终“冲刺”,江苏各地纷纷组团赴海外寻新机、拓市场、谋增量。
江苏长江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丽携带手账本、笔记本新品奔赴欧洲,“长江纸业出口业务占比达七成,欧洲行非常重要。”让她感慨的是,这趟“双向奔赴”之行格外顺利,一位意大利都灵的客户看过新品后,双方当即达成100万欧元的意向订单。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出发330余个团组1600余人,目的地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约和意向订单金额达30亿元。苏州赴欧经贸团现场签约项目37个,达成意向投资总额59.54亿美元,随行的外贸企业揽回订单约30亿元。南通64家企业参加2022日本东京亚洲纺织成衣展(AFF)冬展,达成意向成交金额2亿元……
星光不负赶路人。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江苏省外贸进出口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3%。
对江苏投出“信任票”的还有外资企业。今年1-10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83.4亿美元,增长21.1%,规模保持全国首位。特别是进入12月以来:世界500强施耐德电气中国自动化研发中心签约落子无锡高新区;瑞典舒瑞普(SWEP)正式启动中国苏州工厂扩建暨搬迁项目……“感谢当地政府在项目推进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对新项目充满信心!”舒瑞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Ulrika Nordqvist说。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将满一周年,1-11月,江苏省对RCEP成员国出口增长13.3%,占比30.5%,提升1.2个百分点。“RCEP实施后,不同类型的轴承产品从日本进口的关税最多的从8%下调至7.3%,2023年关税还将进一步下调。”恩斯克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进出口业务的经理杜盘春介绍,在昆山海关的支持下,从7月份到现在,公司仅从日本进口产品节约的关税就达200万元左右。
扩内需,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
消费,一头关联着经济增长,另一头关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应对“需求收缩”的压力,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大招、亮新招,扩内需、促消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市场恢复升级,为经济稳定恢复、保持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提供重要支撑。
2022年12月9日,砂之船(南京江北新区)超级奥莱迎来试营业。该商业体总建筑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共有280家门店,入驻350个品牌,不仅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活动场所,更增加了独特的艺术观赏性。 本报记者 范俊彦摄
12月17日,由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重点打造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江北砂之船奥莱开业,成为江北新区核心区的重磅商业配套。
年内引进首店15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国际品牌首店占比40%,高于一线城市均值21%……今年以来,各类首店品牌落户南京数量快速增长,高层次、高能级首店加速聚集。
从地标性的商业综合体陆续开业,到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再到夜间消费、后备箱集市等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我省城市商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
培育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今年5月,省发改委、工信厅、商务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绿色消费发展,加快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鼓励发展绿色低碳衣着消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消费,全面促进绿色低碳用品消费。绿色减碳成为消费升级的主流方式。
8月初,南通市民王女士在某电器商城选购了一款高效能集成灶,企业补贴叠加10%政府补贴后,到手价优惠了不少。这一福利,正来自于“苏新消费·绿色节能家电促消费专项活动”,活动以2亿元财政补贴推动绿色节能家电消费、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推广。
一年来,我省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消费“大礼包”,从多轮次发放消费券“全家桶”,派送文旅“特色套餐”,到实施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内动力。截至目前,我省已发放消费券累计财政补贴资金近5亿元,全省47个市县共出台128项促消费财政支持政策,持续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洪叶 丁茜茜 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