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巩固好创新文化这个根基,就能够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攀登新高点,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临近年底,已连续举办3年的北京市科学跨年系列活动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将为社会奉献一份科技大餐,助力培育创新文化。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成功再测珠穆朗玛峰、嫦娥五号携带月壤成功返回……近年来,北京市科协紧扣科技热点,策划了多次科学跨年活动,邀请参与重大科学工程的科研人员参加,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文化,产生较好社会影响。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除了需要科学家冲锋陷阵,实现一批原创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还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全社会的创新素养。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这些年全社会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成绩背后离不开航天工作者的奉献,以及全社会对航天创新的支持。与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相比,培育创新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一些地方往往忽视创新文化的培育,比如,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传播的相对单一,创新文化培育跟不上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是整个科技创新事业的根基,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就能够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攀登新高点,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培育创新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各地方各部门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一道纳入考核体系,尽快形成“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局面。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新方式,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搭建平台,让更多科学家走上“大讲堂”,讲述科学故事,将科学品格、科学文化导入全社会。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科技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文化培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前所未有,扎实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将不断夯实激发创造活力的良好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