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 管护效能实现新跨越
守护碧海蓝天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十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国控入海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了25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24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约17.6个百分点,达到81.3%。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水鸟翱翔海河 消失的蛏子又回来了
天津12条入海河流四年全部消除劣Ⅴ类
天津市滨海新区河长办的工作人员马桂森在今年春天一次巡河时,看到了一幕让他欢欣鼓舞的景象:子牙新河上,一群白色的大天鹅在水上嬉戏。这种景象,他已经有很多年都没看到过了。天鹅属于冬候鸟,每年的三、四月份,都会成群结队地从南往北飞。能被天鹅选中作为觅食歇脚的地方,证明了河流生态的良好。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全市区域内共有12条河流汇入渤海,子牙新河就是其中之一。绿树林立、碧波荡漾、水鸟成群,这几年,马桂森每一年巡河都能看到子牙新河又有了新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水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好。”马桂森说,这几年,他常常在河里看到野鸭子、白鹤、灰鹤等水鸟,在入海口的滩涂上,还能看到小螃蟹和蛏子,数量也越来越多。
蛏子这种生物,原本是渤海入海口最常见的物种,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在天津的入海口却几乎绝了迹。这主要是因为蛏子对水质要求很高,渤海近海海域的水质恶化,让蛏子无法在此生存。
渤海近海海域的污染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入海河流。马桂森告诉记者,过去,河岸边有很多小工厂,污水没有达标就直排入河,再加上农业和生活污水,让子牙新河等很多入海河流的水变得很脏,走近还能闻到一股刺鼻味道。
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入海河流的污染对渤海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2017年,天津市12条入渤海河流全部为劣V类水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主要问题:“河道生态流量严重不足,活水少、污水多”。河海污染,成为天津生态环境的一大痛点。
2018年,天津市打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出台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抓住入海河流和入海排口两道关键“闸口”,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1035个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一口一策”,开始对水污染进行全面治理。
天津市水务局河湖保护处处长王洪玮介绍,为了控源截污,天津市近年来共建成截污管网443公里,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100座;通过生态补水、建设湿地,修护河湖水生态;同时设置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共5830名,把河湖生态管护的责任落实到人。
通过治理,成效显著。2020年天津全市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5%,实现了劣Ⅴ类水质的首次“清零”。到2021年年底,12条入渤海河流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总体达到Ⅳ类水体标准。531.87公顷的滨海湿地得到修复,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个百分点。
水鸟在海河翱翔,消失的蛏子又回来了,临港盐碱地变成生态湿地公园……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党委书记刘志利说,在太平镇住了这么多年,眼见这镇上的水系一年一年活起来了,日子舒畅多了。
海水越来越清澈 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万宁小海三年清退养殖池塘8000多亩
海南省万宁市,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东临南海。城市东边有一处和南海相通的潟湖海湾,当地人管这里叫“小海”。
港北对虾、后安鲻鱼、和乐蟹……这些都是小海的特产。万宁市万城镇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夏波告诉记者,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岸边向海里看,水很透亮,里面的一群群小鱼、虾、螃蟹都看得清清楚楚。来这里骑行和赶海的人也很多。
然而,就在前几年,小海还是另一番面貌。“河道淤堵,水是黑的。光脚下水,皮肤还会发红发痒。”据夏波回忆,过去,小海周边有大量围海造塘养殖,光小海港北通道就密密麻麻挤满了上万口渔排网箱,把小海和南海海水交换的通道堵了个严严实实。周边村子的生活污水以及养殖的尾水不经处理直接流进小海里,导致小海水质严重恶化,2015年的时候,小海的海水水质已经低至劣Ⅳ类。
为了治理小海,万宁市从2019年开始“退塘还海”,周家庄村成为第一批退塘的村镇。起初,很多村民也不理解。“退了塘,没了收入,生活咋办?”面对村民的疑问,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少鱼虾对水质要求高,现在海水进不来,水量变小,水质也越来越差,产量受影响是必然的。是牺牲环境换一点微薄收入,还是退塘退排赚生态收益?这笔账大伙还算不清楚?”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最终,周家庄村60户家庭共退塘741亩。之后,其他村庄也陆续开始退塘,截至目前,万宁市已清退小海周边的养殖池塘8000多亩、养殖渔排2万多口。
“小海里的鱼变多了!一些多年未见的鱼又回来了。”这是周家庄村村民林景飞在退塘之后的最大感受。现在,林景飞改养殖为出海捕鱼,去年一年,他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几万元。小海的环境变好了,不少村民还在家门口发展起休闲渔业,开起了民宿,吃上“生态饭”。
退塘只是第一步,为了进一步改善小海环境,万宁市在小海周边实施了红树林种植等生态整治工程。2020年12月,万宁市在周家庄村开建600亩红树林示范段,之后,种植范围逐步扩大。截至今年上半年,万宁市已在小海边种下了约2700亩红树林。夏波说:“小海红树林种植工程实施后,海水变得清澈了。今年植树节我们村还组织了椰子树栽种活动,党员干部带头认领管理,及时跟踪后期养护,提高了成活率。治理前后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退塘还海、红树林种植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其他相关生态修复措施,如今,小海的水质逐年提升。根据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常规监督测结果,万宁小海春季水质为Ⅰ类。
珍稀鸟类是这里的“常客” 优质水产种苗在此培育
漳江口红树林日益接近“黄金比例”
从空中俯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郁郁青青”。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在沿海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年来,保护区持续保护培育红树林,守护碧海蓝天。
“你看,这几张是我们一个干部刚刚拍到的,这些珍稀鸟类,如今已是这里的‘常客’。”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秋阳点开手机介绍,“鸟类是非常有灵性的,它们常来这里,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片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正持续提升。”
环境改善的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林伟山是保护区资源保护科的科长,每天早上一上班,他都打开监控大屏幕,一遍一遍查看保护区内红树林的实时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马上放飞无人机勘查或指派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监测巡护的重点就是防止病虫害和人为干扰对红树林的破坏。”林伟山介绍,“目前,保护区已建立海上联合巡护,陆地分片区管护,空中无人机、视频监控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管护体系。”
白骨壤是漳江口红树林的五大品种之一,因树皮呈灰白色而得名。它根系十分发达,非常耐水耐盐,生长在离海水最近的地方,在防风固沙、巩固海岸线附近的水土上发挥着前锋作用。但因其果实富含蛋白质,特别受各类病虫的青睐,为此,守护好白骨壤,一度成为了保护区的重要任务。
“每年6至10月病虫害爆发期到来之前,我们要提前部署,增加巡逻频率,一旦发现病虫害就及时采取措施。” 林伟山说,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密切合作,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研究。通过精心保护,十年来,漳江口红树林总面积多了近1500亩。
不过,红树林在海域分布的占比并非越高越好。经过多年研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黄冠闽发现,要让红树林最大程度发挥“海洋绿肺”功用,水域、滩涂、红树林三者的比例最好是3∶3∶4或4∶4∶3。如何保持这个科学比例呢?答案是科学规划和管控。
“比如红树林生长过于茂盛,会堵塞到潮沟,对海水的净化功能减弱,我们就要做一些适当人为干预。”黄冠闽说,目前,红树林在漳江口海域分布占比大约是六分之一,正在朝着“黄金比例”目标稳步推进,生态功效也日益显现。水质从十年前的劣Ⅳ类变为如今“国控”指标稳定在Ⅲ类。
当然,要全面发挥好红树林的功效,仅靠保护区一家不行。为此,云霄县成立以县公安局、海防大队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巡查工作队,强化对违规违法用海行为的巡查执法。同时,将保护区周边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以及保护区内海漂垃圾清理纳入全市统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秋阳欣喜地看到,十年来,一批产自红树林周边的海鲜鱼类,价格比其他地区翻了近一倍。因为环境的改善,如今红树林所在的云霄县东厦镇,已自发聚集了一批优质水产资源种子培育公司,十年前难得一见的优质种苗行销全国、出口国外。
本报记者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