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
山有水则灵、城有水则秀、林有水则繁、地有水则绿,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始。然而,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品质,也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着力解决好水的问题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如磐初心,积极主动作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要事,解锁了为民造福的“水密码”。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的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水旱灾害防御,就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峻斗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民之所向,我之所往。十年来,我们党直面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风险挑战,厚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在加强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科学精细调度水利工程等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十年磨一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战胜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严重洪涝灾害,全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治水屏障越来越牢。
水虽“无常形”,但惯于“往低处流”,犹如我们党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常进百家门、常解百家愁的初心所在。江苏颁布实施《江苏省农村水利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农村水利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率先提出“万里碧道”系统治水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建设模式和经验做法;山东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水文管理服务体系……过去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一个个问题、攻克一个个难题,奋战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十年。这其中,历史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中国脱贫奇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我们党拿出“滴水穿石”的决心和韧劲,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解决了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践行初心、攻坚克难,最终用“汗水”甚至牺牲换来了润心的“甘泉”、端稳的“饭碗”。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聚焦人民期待的良好生态环境,我们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从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到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再到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随着治水举措的不断完善、落地落实,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越来越多的荒山披上“新绿装”,越来越多的河流展现“新容颜”,越来越多流域迸发“新活力”,人民群众看到了记忆中的“小桥流水”,共享期待中的“大海奔腾”,向往的美好生活日益走进了现实。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从“以水为患”到“因水而兴”,中国这十年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记载着人民生活走向美好的鲜活场景。牢牢把握这份“水密码”,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续写事业发展的新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新未来。(艾佩韦)
(编辑 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