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聚焦存量更新升级打造高端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税收、产业升级等“多赢”,与此同时区级层面加强统筹,加大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反哺;借助独特的农业、自然、文化等资源,太湖边民宿蓬勃发展,一个镇冒出了40多家精品民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中,探索引入智能识别等技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发生在吴中大地上的“三农”新变化,生动而精彩。
近年来,吴中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擦亮太湖山水的底色,绘就了一幅美而强的乡村新图景。
“三路并进”做强集体经济
扩容升级中的城南科技产业园,目前主体竣工,预计今年9月交付使用。产业园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定位于高端制造产业园,初步估算,全部出租后年租金在4000万元左右,将为吴中区城南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支撑。
“我们街道有6个涉农社区,集体经济体量各不相同,三年前,我们提出了抱团发展。科技产业园就是由街道集体资产公司与6个涉农社区共同打造的。”吴中区城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冯鑫介绍,城南科技产业园在开发前,里面都是散乱污企业,环境脏乱差,产能低,管理难度也大。街道通过存量更新,对地块重新规划设计,新产业园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超20亿元,税收超过9000万元。
“存量更新,不仅让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新空间,也带来了人才、高端产业的集聚。”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吴中区的一个特色,近年来,该区围绕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集体资产提质增效,统筹各类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通过产业升级、抱团发展、强化监管“三路并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向更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新潜能”。吴中区鼓励对产业低端、容积率较低的村级工业载体实施更新改造,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集约的现代产业园,更新改造后的载体开展统一的专业化招商及运营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今年上半年已开工或竣工的村级载体更新改造项目面积超40万平方米,预计增加年租金收入超1亿元。
优化抱团拓宽发展“新渠道”。吴中区注重镇村、村村之间抱团联合发展,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联建,不断做大规模体量。全区14个镇级集团公司共建成优质载体187万平方米,年度合同租金2.52亿元。为破解沿太湖区域相对薄弱村发展难题,区级层面成立富民联合社,投资城南工业坊二期项目,持续巩固薄弱帮扶成果。
强化监管打开发展“助推器”。该区“三资”云数据管理监督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全区519家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套、1009个村级银行存款账户全面纳入“云监管”。通过强化监管制度,持续加强压力传导,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清缴历史拖欠集体资产租金4.25亿元。截至2021年,区村级集体总资产达200.6亿元,村均可支配收入1768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800万元。
做优特色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
今年春茶季,吴中区东山镇新建的洞庭山碧螺春茶集中加工示范中心正式投用,引进的先进生产线,为东山茶农免费加工青叶一万多斤,炒出的茶叶,品相、质量俱佳。
“过去茶农把主要精力放在明前碧螺春,对中后期的炒青等,因为要紧接着做后续上市的枇杷,而无暇顾及。”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主任杨大强介绍,加工中心通过机械化手段,既解放了劳动力,也打造红茶等产品,延长了茶叶的产品链和产品上市周期。目前,该镇的果品加工中心也正在建设中。
在加工中心规划中,东山镇不忘叠加旅游功能,在中心内专门设置了参观通道等,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打卡点”。
近年来,东山镇依托地处太湖之滨优势,自然风光秀丽、农产品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等特色,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杨湾西巷村,该村打造“两栖小镇-青蛙主题文化创意生态村”,组建了苏州市首家农房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民手上的闲置农房,开办精品民宿,帮助村内“40、50、60”后农民充分就业。在莫厘村,这里集聚了95家民宿(农家乐),着力打造集观光、品憩、精品民宿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休闲区,结合村里的碧螺春、枇杷、杨梅、橘子等特色农产品,建设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地。
“民宿发展好了,游客有了留下来的好去处,东山农产品也多了销售渠道。”东山镇旅游开发公司的金玉兰介绍,东山不断推动民宿经济发展,加快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同步发力。目前全镇民宿(农家乐)已达480家,精品民宿40余家。
而在整个吴中区,近年来,该区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佳绩连连:吴中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山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香山街道舟山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越溪街道旺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吴中区还注重强化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精品培育工程,依托吴中农发成立洞庭山碧螺春、生态渔业等公司平台,强化全区资源统筹调度,提升吴中大米、吴中鸡头米、洞庭山碧螺春茶、东山白沙枇杷、西山青种枇杷等“吴字头”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参与中增强环境美的“获得感”
作为镇关村,吴中区临湖镇牛桥村外来人口多,是本地人口两倍,优化人居环境,管理难度高、压力大。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牛桥村创新建立了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等“五牛工作法”,还推出党员随身携带喷壶、铲子、剪刀、老虎钳等环境整治“八件套”,快速解决小广告、电线杂乱等常见问题。该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在吴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考核中,连续19次荣登“红榜”。
“农村垃圾分类推进比较难,最近我们正在借助技术手段,与银行合作,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对垃圾分类中不按规定投放的行为,现场语音提示。”牛桥村党委书记黄永志说,他们通过建设智慧农村,在乱停车等方面,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
与此同时,牛桥村完善机制,加快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与村福利发放、小学生三好学生、青年成人礼等挂钩,将管理融入一件件细小的为民服务中,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持续打造水秀、景美、人美的美丽乡村。
牛桥村一系列动作,是吴中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生动缩影。吴中区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管理。东吴村的“星级银行”、甪直镇“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兑换、比学赶超,激发大家管好家前屋后,闪耀着基层探索智慧。
吴中区委农办副主任胡伟介绍,该区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2021年度苏州全市专项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吴中区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强化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户厕改造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均达100%。
吴中区累计建成9个市级特色康居示范区、683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318个市级特色宜居乡村。推进“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11个、省传统村落30个。该区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
(苏报记者 张晓亮 陆晓华)
(编辑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