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黄仁伟:直面新变局,“一带一路”前进脚步更坚实

今年7月1日,中老铁路万象南站换装场正式建成投用,首批跨境集装箱货物在此驶向泰国林查班港。这标志着中老泰铁路实现互联互通,陆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更加便捷畅通。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表示,中老泰铁路项目是惠及东南亚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值得赞誉,在于它为沿线各国带来投资与商业合作机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在合作中不断发展,搭建起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吸引全球目光。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共建的方向不断前进。

着眼世界需要,提出“一带一路”高瞻远瞩

回顾“一带一路”倡议问世的背景:首先是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开放与联结。这种联结方式与以往不同,过去是西方的资本、产业和技术进入中国,中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中国开始以资金、技术及发展经验,对接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帮助别人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这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投资世界基础设施的条件已经具备。从2000年到2010年左右,中国基本建成国内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完成基础设施革命,在很多方面比美欧发达国家更先进、完善。对于中国的港口、高铁、公路、机场和通信网络建设,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专家和官员都由衷赞叹。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来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中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以及人力资本已经配套并臻于成熟。

国际机构评估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达到几百万亿美元,而这个领域的全球投资只有几千亿美元。西方资本、大企业和政客都看不上基础设施市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不仅收益率低,而且周期长;先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程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迎着西方舆论质疑,“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日积月累,形成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金字塔“塔基”。这种发展和合作方式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变。

第三,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条通过陆地延伸,一条通过海洋延伸。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不断推进,这两条线不仅向中国周边辐射,而且越走越远。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合作模式和发展方向是对的。华盛顿的战略精英们近几年才意识到,在这方面他们落后了,全球基础设施市场不能拱手让给中国。于是,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其目的是想保证自己在亚太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美国又抛出“重建更好世界”(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不管这些计划最终能否实现,已经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目光远大。

“一带一路”是倡议,而不是某种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各国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这种发展合作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和接受,逐渐变成全球性合作,爆发出巨大潜力。不管美西方的某些媒体和政客怎么抹黑、攻击,“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共建“底色”不会变。

理念不断丰富,合作建设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更多国家和民众承认,有利于我们厘清“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概念之间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导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这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拘于中国自身利益的狭隘需要,它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各国发展的共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国共建共享各类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逐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2018年2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被写入宪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是平台,也是台阶,参与共建的国家一步步登上台阶,抓住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不断推进,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升级。起初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是“要想富先修路”,很快就转变到基础设施联通和产能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我们总结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合作互动中,我们与沿线国家走向三个“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们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紧密、默契。

从最新的发展来看,“一带一路”还辐射出三条南北走廊,分别是中巴经济走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其中包括中老泰铁路项目)、巴尔干半岛经济走廊。中欧班列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物流运输网络,不是只有铁路,可以海陆空多式联运、可以转接公路甚至直接联通电子商务,实现数字丝绸之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项目也发挥共同防疫的作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未来还会成为“低碳绿色丝绸之路”。

应对新挑战,信心更坚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两年多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很多国家的经贸、金融都面临严峻挑战。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比以前更大的障碍及困难。

首先,近两年多来不少海外项目进程受阻,人员往来受限。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设备、物资、原材料不能及时运送到项目工地。种种原因之下,部分项目被迫放缓,少数项目不得不停工。

其次,由于受疫情影响和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沿线国家经济起伏不稳,有些国家出现政治动荡甚至权力更迭。这也给当地“一带一路”项目带来波折。此外,一些NGO组织出于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阻挠个别“一带一路”项目的正常运行。各种利益集团的态度不一,一些国家内部对是否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出现分歧。

再次,美西方继续利用话语权优势,鼓噪舆论,攻击抹黑“一带一路”,抛出所谓“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论调,蛊惑人心,破坏“一带一路”形象。

此外,俄乌冲突持续令中欧大通道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或将受到长期影响。美西方以俄乌冲突为由,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制造障碍。美国的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等计划,目的是取代、对冲“一带一路”,或者对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直接干涉内政。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一带一路”是否还能进行下去?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联结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符合沿线国家加快发展和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这个大方向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尽管有疫情和种种阻力出现,共建“一带一路”在最近三年仍然成果斐然。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今年3月初表示,过去一年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扎实推进。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运营都在稳步推进,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在发展中肯定会碰到新问题,会让人预料不到而措手不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总会找到解决办法。就共建“一带一路”而言,新的联结和新的通道不断出现。美欧纷纷出台计划,想替代或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反过来证明“一带一路”方向对头,我们对此更有信心。从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蓝点计划”,到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后一年多来先后提出的B3W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都证明美国不想放弃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市场。但他们在这个领域如今已没有竞争优势。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七国集团号称要以6000亿美元对抗“一带一路”,实际上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即使他们筹资能力够,在投资周期和建设能力上也难以与中国竞争,美欧日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在硬实力不足的背景下,美西方只能通过软实力来阻挠“一带一路”推进,包括规则、舆论、价值观、文化等工具,利用当地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阻滞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正常推进。对此,我们要有备无患,沉着应对。

共建“一带一路”,是为了带动全球投资和经济复苏,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搞单边主义,不搞包打天下,我们乐见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入其中。通过市场规则、多边机制、多元主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大范围的广义“一带一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贯穿整个21世纪。(作者是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 张爱红)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