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夏收时节,在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的宿迁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站,工作人员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的时候,和普通麦田相比,这片381亩地的试验田夏收有点“不一样”。
宿迁台记者 管伶俐
风吹麦浪,在西楚大地上,炙热的麦收曲正在奏响。这一片就是育种试验田,与普通的夏收场景不同,这里没有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取而代之的是头戴草帽,手握镰刀,进行人工收割的团队,眼前的这一片,也不是普通的小麦,这些可都是珍贵的种质资源。
育种专家、江苏瑞华农业副研究员 金彦刚
目前,我们割的这一块材料,是每两行就是一个材料,因为距离短,而且跟旁边的离得也近,所以我们就需要这种镰刀来把它单独地收获,这样既能够保证宝贵的种子留下来了,也能保证它的纯度,为我们下一年参加试验做好准备。
宿迁台记者 管伶俐
这些挥舞着镰刀,皮肤黝黑的劳动者,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农业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
农学硕士研究生 常东伟
我是201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硕士,同年来到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至今已经6年,我们团队已经选育出7个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以及10余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
育种专家 江苏瑞华农业副研究员 金彦刚
我们这个试验田,最多的也就两亩,小的正常只有0.5个平方,因为这个育种材料、育种规模和种植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这地方的品系也更多,目前有3万多份了。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小麦育种专家 夏中华
这一片的材料都是非常宝贵的,是我们花了9年时间育成的,叫“瑞华麦549”,我们宿迁的地区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秦岭、淮河这一条气候的分界线上面,它对品种的要求既要有南方品种的优点,又要有北方品种的优点,既要高产,还要抗寒、抗病,同时还要优质,它具有每亩750公斤的产量潜力。
瑞华农业主持承担国家星火计划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3项、江苏省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1项。
宿迁台记者 管伶俐
大家看我身旁的这100多亩的试验田,金灿灿的麦子长势非常地喜人,跟这些成行种植的小麦的种质资源不同,这里种植的是成块系的小麦品系,由于它们独特的种植方式,这对小麦品种的收割也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这里就需要更为专业的小型机械。
育种专家、江苏瑞华农业副研究员 金彦刚
因为我们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收”的也不一样!这边是人工手工镰刀收割和机械收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收割,我们先进的收割机能够确保每一块品系单独地储存,确保了不混杂。精细化收割的种子,我们在室内,还进行称重,然后测定品质,最终来决定它是继续试验还是淘汰。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小麦育种专家 夏中华
这些400多份材料是从我们3万多个材料里面筛选上来的,这是第一步,我们叫鉴定圃。后面再从这个里面筛选10到20份,进入品比圃,然后再筛选一两个参加国家和省里面的中间试验,最终只能有一到两个成为老百姓推广使用的品种,可以说这是万里挑一。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小麦育种专家 夏中华
种子,实际上我们形容叫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来我们14亿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上,当然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我们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的用种95%以上,都是我们自己培育的种子,特别是稻麦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力已经达到了55%左右。那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情况下,世界这种严峻形势下面,我们作为种业人,我们肯定要按照中央和我们江苏省这种《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来奋发努力、积极地进取、协同创新,坚决打好我们种业的“翻身仗”。
宿迁台记者 管伶俐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应该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发展自主种业,守住农业“芯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源头,这需要所有农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才能不断地研究出更多新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的中国粮。
记者:曹思鑫 徐刚 管伶俐
(编辑 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