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新安,新中国的少年!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敌人的凶残!我们从抗战里生长,一切都为了抗战!”稚嫩而又笃定的嗓音,鲜活而又生动的演绎,瞬间将人们的身心拉回到了1935年10月,新安旅行团出发时那个下着蒙蒙秋雨的清晨。
5月3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淮安市委宣传部联合创排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大剧院首演,致敬80多年前那群“新旅”“小好汉”。
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回信。信中,总书记回顾了新安旅行团前辈们的历史,并勉励孩子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同时,总书记借这封信祝全国小朋友们“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新安小学的师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拧成一股绳,正在用新的方式续写新安旅行团的传奇。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新旅”精神的时代号角,正变得日益嘹亮。
一群小讲解员,听党话跟党走,做勇于担当的“小好汉”
总书记一年前的这封回信,让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备受鼓舞。作为给总书记写信的执笔者,五(8)中队的原中队长杨路然同学依旧清晰记得去年5月31日那天的场景:得知总书记给大家回信之后,整个学校都沸腾了,同学们激动地又唱又跳。当晚,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去校内的“小好汉剧场”收看当日的新闻联播。
“当听到主持人向全国播报总书记写给孩子们的回信内容时,会场所有人集体起立、使劲儿鼓掌。”当时担任五(8)中队辅导员的皮丽老师说,“特别是杨路然,激动得哭成了泪人儿。”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一年。五(8)中队的孩子们如今已是六年级学生。自从去年收到习爷爷的回信之后,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都变得不一样了。“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了更高的要求,时刻都在努力为全校师生作着表率。”皮丽欣慰地谈到,“孩子们经常会跟我讲,习爷爷的回信是他们收到的最珍贵、最特殊的儿童节礼物。他们会将这份勉励永远珍藏、铭记在心,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22年5月13日,新安小学新一届五(8)班的师生正在重温总书记的回信 王昊/摄)
成长变化的不仅是五(8)中队的孩子们。为迎接总书记回信一周年的到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里,一群身着新安旅行团“同款”蓝色工装裤讲解服的孩子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这群小讲解员全部由新安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组成,他们平时经常作为“小好汉”宣讲员深入班级、家庭、社区、乡村,广泛宣讲“新旅”故事。这次,他们又在学校组织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新一批的讲解员,正在各自负责的展区内用心背诵着讲解词。
“担任小讲解员虽然有压力,好在平日就有为大家讲‘新旅’故事的基础,所以现在感觉光荣大于压力。”五(7)班的牛开熠同学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就快要到了,自己最近经常像这样利用课余时间到纪念馆中练习讲解,回家写完作业之后也经常拉着爸爸妈妈当观众演练,为的是能将“新旅”前辈的红色故事生动展现给更多的参观者。“做新时代的‘小好汉’,这就是我们新安学子立志担当的模样。”
(“新旅”小讲解员为低年级的同学讲述新旅前辈的故事)
作为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不仅成立了“新旅”艺术团、红领巾“新旅”研究院、教师“新旅”研学中心,深入挖掘和学习“新旅”红色文化,还在研学和宣讲之外,通过定期组织“新旅”出发日主题教育、“小好汉”重走“新旅”路以及探望“新旅”前辈等实践活动,将新一代新安学子与老一辈“新旅”团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牢牢系在一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2021年7月,新安旅行团老团员与少先队员亲切交流)
继承和发扬“新旅”的光荣传统,不仅仅是新安小学在行动。过去的一年中,淮安面向全市小学广泛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即参观一次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听一堂新安旅行团历史课、唱一曲《新安旅行团团歌》、看一部新安旅行团纪录片、参加一次学党史社会实践活动、写一篇体会文章。活动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下田间地头、进居民社区、访科研院所,践行知行合一,传承“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红色精神。
一部儿童剧,戏里戏外都在继承和延续“新旅”的生命
“我们不怕讨饭,讨饭也要宣传抗日!”5月28日下午,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媒体见面会在淮安大剧院召开。现场为时15分钟的精彩片段抢先呈现,让在场观众的身心跨越历史时空,回到了新安旅行团当年出发的运河之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淮安市委宣传部联合创排了这部《新安旅行团》。舞台上,小演员们个个认真投入,每一句台词都十分洪亮、饱含感情。
(《新安旅行团》剧照)
“这是一部为孩子写、由孩子演、给孩子看的儿童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新安旅行团》出品人、总编剧冯俐介绍道,为了充分实现这一定位,剧中除了专业演员,总共有25个“新旅”团员的角色由新安小学的学生来饰演。
冯俐谈道,此前的儿童剧大多是以走进校园演出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和历史。“以往一直都是我们拿着作品给他们看、让他们学、让他们模仿。但通过这次带领孩子们一起同台演出,我们为今后的儿童艺术创作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
《新安旅行团》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地方的首次合作,也是新时代“种子计划”的第一部作品。主创团队不仅深入淮安当地以及新安小学,不断找寻历史资料,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让这段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非凡历程变得有血有肉,同时特意安排了新安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生本色出演当年的“新旅”前辈。
“请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同学们参演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冯俐表示,排练和演绎的过程一定是理解的过程,这些孩子们一定会比从前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叫抗日战争、什么叫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为全国的解放付出过什么。“先辈们的故事不能靠灌输传递给下一代,而是应该引领孩子们真正融入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剧中饰演陈默的小演员,排练完之后经常会痛哭很长时间,久久无法平复。因为他自己的爸爸经常出差在外,而剧中陈默这一角色的父母为了抗战献出了生命,再也无法回到陈默身边,小演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共情。“陈默的爸爸真了不起!”虽然是剧本中的一句台词,但到了舞台上,则完全变成了小演员发自肺腑的心声。
“我相信,参演这部戏的孩子们今后肯定不会再对新安旅行团的历史感到隔膜,因为他们已经融入、渗透到‘新旅’精神的血脉当中去了。”冯俐说。
5月30日,《新安旅行团》在淮安首演。随后还会由新安小学的校内师生复刻一个60分钟的“校园版”,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可以来排练和参演这部戏。
不少参演的孩子们向冯俐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也可以再次像当年的“新旅”前辈一样,带着这部戏到全国去巡演,将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传遍全国。“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会在戏里饰演‘新旅’团员,同时也会在戏外继承和延续‘新旅’的生命。”冯俐说,“无论戏里戏外,都会将这群孩子激活,让他们真正成为新时代‘新旅’的一员。”
一本小说,展现两代中国少年跨越时空的相拥
同样是青春年少,同样是运河之畔,相隔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老一辈“新旅”团员和新时代少年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远,但实则很近。以此为题材,由《人民文学》杂志和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出版,讲述两代“小好汉”成长故事的长篇小说《中国少年》于5月18日正式发布。
谈起创作《中国少年》这部文学作品的缘起,小说的作者韩青辰先是回忆起自己曾经看过的一段苏联记者卡尔曼拍摄的黑白史料片:1939年春天,一群十一二岁、在桂林加入“新旅”的小团员们,穿着肥大军服,腰束皮带,笑容天真烂漫,表演抗日歌舞。“看到他们身体那么弱小,却披挂上阵、宣传抗日,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作为一个母亲和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很想抱抱他们。”韩青辰直言,“不能让孩子们的故事尘封在史册里,我们应该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文字、最好的图画去表现他们、铭记他们。”
(《中国少年》封面)
为了讲好新安旅行团的故事,韩青辰下足了功夫。在淮安市淮安区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之下,她深入淮安当地以及新安小学采访搜集挖掘材料,阅读了大量文献史料,让耳朵、眼睛、心灵同时融入那个时代。韩青辰说,晚上她常常梦见自己和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一起贴传单、一起行军、一起冲锋陷阵。“我要全身心地跟他们亲密起来,这样才能写好他们。”
《中国少年》的切入角度很吸引人。小说中,新安小学的小演员们正在排演一部新安旅行团题材的话剧。在小演员们对历史进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徐徐展开——彼时是国难当头之际离开校园,走进风雨、直面硝烟;此时是成长中积极进取,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积蓄力量。历史和现实两条线交融在一起,展现了一场两代少年之间跨越时空的紧紧相拥。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陈文瑛是《中国少年》的出版策划,在她看来,对于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民族大义。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不缺席、不胆怯、有担当,这是《中国少年》创作的一大背景。“不同时代要有不同时代的作为,在新安旅行团的时代我们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民族复兴。”陈文瑛说,“这两代人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这种精神传承是一致的。”
(《中国少年》插画)
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到来之际,陈文瑛希望《中国少年》这本书能将“为民族、为幸福而奋斗”的精气神,传递给更多的中国少年:“希望孩子们把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那种情感,贯穿在学业的全过程、融入在事业的追求中,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 通讯员 侍瀇兴
图片来源:淮安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