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中国主动作为,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面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风险和挑战,继续稳住我国的投资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又该如何保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来积极有效地扩大投资?
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外贸。一季度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求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给我们接下来继续稳投资、稳增长带来了很多启示。
要做好战略谋划,同时体现适度超前,这样在关键时刻,投资才用得上劲儿。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之年。“十四五”规划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涵盖了科技、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教育、城镇化等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连接着国家的需要、百姓的需求,体现着战略谋划。
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这几个月干下来,体现了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等3月份一些超预期因素出现的时候,再回头看五年规划的战略谋划,党中央“适度超前”的要求,让关键时刻,投资使得上劲。
聚焦重大项目、重点领域,把中国发展的潜力转变成当前的推动力。像“武西高铁”这样的项目,不仅投资建设过程本身就形成需求,而且将来投入运营后,连接两个城市群,穿过秦巴山区,对那里的乡村振兴会有很大推动。从统计局刚公布的一季度数据看,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都比较快,这些重点领域的投资,既有改造传统产业的,也有支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有保障粮食生产的,还有推动绿色发展的。比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里,一季度仅5G基站就建了8.1万个。通过及时投资建设,不断地在把中国经济的潜力给释放出来,变成现实的经济发展推动力。
紧盯人民群众的关切,紧盯那些“急难愁盼”,在民生领域加强投资,来补短板、强弱项。一说到投资、重大项目,有些人会觉得就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库,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然。一方面,这些重大项目都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投资,是直接投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民生关切里。比如今年一季度投的包括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公办养老托育机构、幼儿园、残疾人服务设施等等,涉及教育医疗、一老一小,这都在直接补民生短板,提升生活质量。
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上,要坚持“四两拨千斤”,把民间投资这个“大头”的作用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今年以来力度加大,主要起引导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同时还要激发社会投资、民间投资。去年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是56.5%,这是大头,是主力军。
在一些重点领域,民间投资的作用更大。比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跟传统的基础设施比,这个领域的投资有三个特点:主体多元化,规模多样化,运营市场化。比如国家投资带动的“东数西算”工程,更多是大型互联网企业、民间资本在投入。一个“东数西算”工程,预计“十四五”就能带动3万亿元的投资。
总的来看,现在的投资,不是大水漫灌,不是政府单枪匹马,而是在体现“有效投资”的“有效”上,在体现国家战略谋划和回应百姓民生关切上,全社会一起做更多的努力。把投资、消费、外贸的作用都发挥好,中国经济就有条件迎难而上、行稳致远。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