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8日 急难险重,党员带头。上海进入抗疫“最关键,最吃劲”阶段,各方力量驰援上海,同上海人民并肩作战、攻坚克难。中建二局党员冲锋在前,带领4600余名建设者,投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改造工作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高扬的党旗给与人们最大的鼓舞与信心。
施工现场,建设者正在安装通电设备。齐乃昊 摄
与疫情赛跑的建设者
“我们必须在保证速度的同时确保质量过硬,这也是对医护人员和病患负责。”中建二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项目现场片区负责人苏宪新介绍。
与此同时,一批建设者朝着同一个目的地,迅速汇集。4月5日晚8点,完成南京疫情隔离房交付不到10天,苏宪新接到带队前往上海,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按照规划,该方舱医院将提供超4万张床位,将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共有八个展馆,由多家承建方施工。其中,中建二局负责改建方舱医院B区2号馆,馆内面积5万平方米,可提供6000张床位。
时间紧、任务重、现场物料紧张、人员配备短缺、参与单位众多、临时团队多来自全国各地,如何协同作战?这是摆在苏宪新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验。
苏宪新立即着手联动公司各地项目,火速组织动员、协调各方资源,越来越多志愿者开始奔赴在做核酸、收拾行囊的路上。5日晚10点,团队已集结在宁的二十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召开援沪动员会。一个小时紧锣密鼓的动员部署会议后,苏宪新和与会人员达成了默契共识:“再快一步,赶早出发!”
6日凌晨1点,苏宪新率队出征,破晓之时,大部队抵达现场。当务之急,便是梳理人员。这是一个新团队,如何最短时间调动还不熟悉的团队战斗力?苏宪新以各项目带队负责人为抓手,重新布置带班责任划分,点对点联系各专业、各工种劳务工人,妥善进行人员分配管理和工序组织,组建物资协调、后勤保障、防疫安全等7个小组。
2天时间,一车接一车的工友,陆续从中建二局分布全国各地的工地奔赴而来。截至7日下午5点,中建二局累计投入4600余名工友建设方舱医院,目前B区2号馆的隔板搭建、电线铺设、开关插座安装、厕所基础砌筑已全部完成,馆外集装箱完成70%拼装任务。
放眼望去,2号馆已方舱林立——这是与疫情赛跑的“中建速度”。
施工现场,建设者正在进行集装箱板材安装。齐乃昊 摄
无缝衔接地转战多所方舱建设
刚刚结束松江隔离点改造任务的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上海区域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的宋建兵,几乎无缝衔接地投入到“四叶草”方舱医院建设任务中,宋建兵和他带领的所有援建人员都面对着极限的考验。
作为中建二局项目生产资源保障协调工作负责人,哪里有人力?哪里有器械?哪里有材料?种种问题让他们翻遍了通讯录、绞尽了脑汁。按下了暂停键的上海不比以往的高速运转,资源调配的困难程度成几何级地增加,而建设者们必须要逆着阻力将上海的能量集中到建设现场里来。
无数个电话、无数次磋商、无数回沟通在风驰电掣中完成,一方方砂浆、一卷卷线缆被送到现场被加工和安装,一个高品质的方舱医院的雏形正在缓缓显现。
而此时,宋建兵离家已有一周了。每天工作超过20个小时,身高将近一米九的他,为了将床铺让给其他队员,实在累得不行的时候就蜷在车里打个盹。“没事儿,爸爸很快就回来了。”离家前,他对刚上小学的儿子许诺道。然而一周以来,由于长期连轴转的工作,他能抽出时间通电话时已是深夜,而儿子早已睡下了。 他和此时此刻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建设者一样,为了上海的战疫攻坚倾尽全力,而这也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做好上千建设者的后勤“大管家”
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施工的背影里,也有着后勤保障工作人员鲜为人知的波澜起伏。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作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项目后勤保障组组长,吴瑞统筹全局,带领他的团队分解任务、分段谋划,确定重点问题应对预案,划分区块、责任到人,着力将后勤保障的每一点做到尽善尽美。
“行”是挡在吴瑞及其团队前的第一重关卡,在疫情最吃紧的关头,可供调用的车辆有限,且通行证办理过程繁杂耗时长。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一批不怕苦累、不惧疫情的司机师傅,接送援建队伍奔赴建设战场,连夜落实所有车辆、人员的通行证,保障了援建队伍在封控管理下及时就位。
在连轴转的工作下,休息变得格外珍贵,趴在桌子、依着箱子,团队成员们解锁了五花八门的睡觉方式。“以地为床”则是现场休息区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紧急调备一千余睡袋,以防出现施工人员缺少被褥无法休息的情况。能容纳五千余人的休息区,随着施工人员的陆续进场逐渐被铺满。
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吃好也绝非易事。随着大量建设人员的到达,同一时段用餐人数达到了四千多的巅峰,商家饭菜配送远跟不上用餐速度。吴瑞随机应变,调集各类速食拼,在人群中指挥发放泡面、面包、饼干等食品的同时,向队伍负责人沟通说明情况,并当机立断选择更多三餐供应商和供餐内容,通过飞机餐结合自热食品,确保工作有序不紊地进行。
“要不计成本,最大程度消除疏散撤离中的防疫风险”是吴瑞对其团队命令,保证所有人员按计划安全有序撤离,才算完美交出方舱医院改建答卷。
35岁赴方舱之约:“早一点建成,就能早一点收治病患”
“进场人员务必做好登记,完成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可入内”,4月6日晚10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方舱医院B区2号馆项目现场依旧灯火通明,人员机械往来穿梭,顶着黑眼圈的王盛鑫沙哑着嗓子,叮嘱陆续进场的施工人员。
今年35岁的王盛鑫是中建二局援建方舱医院后勤组副组长,已在上海生活11年。4月6日凌晨2点,他进入项目,此刻已投入援建工作30多个小时。“根本来不及休息,早一点建成,就能早一点收治病患”,王盛鑫表示,“工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必须查问清楚,确保施工现场防疫安全。”
作为后勤组副组长,组织防疫排查、人员进场、办理车辆出入证,王盛鑫身兼数职,一刻也闲不下来。
在接到方舱医院建设任务后,中建二局组织各省市施工力量分批向上海集结,目前已进场3500余人。“夜间是人员进场的高峰期,我必须坚守岗位”,王盛鑫表示。
后勤工作繁杂,即使是工程经理出身,对王盛鑫来说也是一个挑战。5万多平米的场馆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可容纳6000多张床位。为了提升施工速度,王盛鑫还积极想办法,优化现场施工组织,分批切块管理。
对于王盛鑫,申城早已刻进了记忆深处。接到援建通知,王盛鑫立马报了名,“刚毕业就留上海工作,希望一切都快点好起来,生煎包的味道让人怀念。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搬运床架并放置到位。龙一锋 摄
战疫奔赴:22岁工地小伙冲在一线
“我们项目接到了公司援建的通知,没啥犹豫的,就是干!”今年22岁的东北小伙李斌,是中建二局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放舱医院的5000名建设者之一。
4月5日深夜,接到通知的李斌,十分激动。他所参与建设的项目,就在上海临港区,伴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他内心也有担忧。“得知我们要参与援建时,自己反而坚定下来,这么艰难的时刻,能出力就一定要出力!”2020年的李斌,因为刚毕业,没能和同事一起参与武汉‘两山’医院援建,这一次,他冲在了一线!
在紧急赶往方舱医院的大巴车上,他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做好防护准备、日常消毒、戴好口罩、多吃高热量的食物、少喝一点点水……
“援建工作工期短,任务重,我们主要负责的是场馆内的水、电、暖,穿线盒、在每个床位侧边接电、安装空调、保证通风……这些事情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要想做好,不仅要花力气,还要有耐心。”李斌说,一天下来几乎是连轴转的状态,偶然坐下吃口饭,放松一下身体,都会觉得浑身痛。为了提高效率,他常向身边经历过以往方舱建设的前辈们学习经验。
深夜23时,方舱医院的抢建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青年建设者,一名年轻的党员,李斌明白,为上海战疫加速,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再加把劲儿。
“没有赶上火雷神山建设,这次我一定要在”
双目炯炯,透露着他的乐观和坚毅。91年的常钟元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位年轻的父亲正在为他的孩子书写着传奇的故事。
如果说北京环球影城是孩子童年里的梦,那么这短短的三天,则是一位父亲送给孩子们的骄傲的经历。燕赵自古多侠士,出生自河北邯郸的常钟元骨子里都带有“侠义”情怀。随着上海疫情的加重,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上海,方舱医院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中建二局“千军出动”,连夜投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改造工作中,常钟元是带领项目团队来到现场最早的一批人之一。“火雷神山建设时我在北京,没能赶过去,如今援建上海,我义不容辞。”
常钟元和他的团队主要负责现场施工工作,作为工程总包需要协调多方分包力量,优化现场资源调配,充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他将土建 、机电、安装化整为零,流水作业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下一道工序及时穿插。面对还不完善的施工设计图,他带领团队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梳理施工方案和工作流程,及时将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有机统一。
“把兄弟们带出来必须要把兄弟们安全地带回去。”是常钟元对项目团队的承诺,他常常叮嘱项目团队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即使工期再紧张,也会敦促项目团队及时去做核酸检测,“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负责任,更是对参与方舱医院建设的众多建设者负责任。”这种责任和担当也影响着项目的每一个人。
“千军出动”驰援上海,共同守“沪”,打赢疫情防控看狙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