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华夏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人民的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所有历史性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成就;所有历史性变革,都是我们经历的变革。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我们的新时代·天津这十年》专栏,以天津为取景框,聚焦普通人的生产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事和身边事,记录海河儿女不负伟大时代、勇于筑梦追梦的精彩故事,反映新时代中国千帆竞发的生动景象,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清晨醒来,张文勇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点开的App是“报废王”。此时的订单数据令张文勇眼前一亮。
简单吃口饭,张文勇匆匆赶往公司。
天津新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位于静海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一家全国综合性资源再生类规模企业,张文勇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在公司运营中心,每当看着“报废王”大屏幕上的废旧物资回收量,张文勇心里都满是感慨。
通过“报废王”手机App,用户一键上传废旧物品照片,就会有专人上门收购,再由回收网点运回新能公司做再生处理,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2021年累计回收量67.89万吨,线上交易额137.83亿元。
谁会说热爱收废品这一行,张文勇却说,我热爱。因为在他的童年,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虽有无奈却又靠它娶媳妇、盖房、安身立命的主要来源。
小时候,张文勇一家生活在子牙河畔的沿庄镇流庄村。那时,日子过得苦,怎么才能“讨个活路、混口饭吃”,是家家户户的难题。
子牙河畔,是曾经静海的水运码头,孕育了当地人敢闯敢干的性格。3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走南闯北,从废铜烂铁中“淘金”,搞起了作坊式的再生资源拆解。穷则思变的村民们瞅准了废品回收的买卖,都渐渐干起了这一行当,张文勇的父亲也在其中。谁也没想到,这竟是静海循环经济的起点……
骑着“大铁驴”,走街串巷,早出晚归……父辈们的辛苦,年幼的张文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除了生活的艰辛,他印象最深的还有“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场景。
找处空地,堆一堆干柴,把电线扔进去,再把铜丝挑出来卖掉,这近乎“野蛮”的回收方式,极大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那会儿,晚上睡觉不敢开窗户,都是黑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文勇不禁皱起了眉头。
“不糟蹋环境,咱能不能也把钱赚了?”彼时,这成了子牙人最朴实却又最遥远的梦想。
而今,从“环境杀手”到“城市矿产”,子牙人的提问逐渐在园区找到了答案。
“再看如今这蓝天绿水,简直换了一片天地。”拆解车间里,张文勇拿起一个旧零件问道,“你知道,这里有多少宝贝吗?”
走进一个个拆解加工区,看不见扬尘,听不到噪音,也没有烟囱,智能化流水线正精准高效运行。在这里,一辆报废汽车从整车到碎片,只需15分钟。破碎后的残渣送进分选流水线,自动分类回收铜、铝、塑料等材料,再经过专业化处理,可节能六成,节材七成,为下游企业提供了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保障。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开发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头一家”。从家庭式作坊到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子牙人一步步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实行“圈区管理”,强化环境约束;淘汰落后产能,解决小散乱问题;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挖掘新能源产业前景;打造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布局全产业链条……变化之巨,令人感叹,探索“生态筑基”之路的背后,是静海人“绿色决定生死”的共识。
“我们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通过产业不断迭代升级,让‘有限资源’实现‘无限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彦江说。
子牙河畔,循环经济“升级版”呼之欲出。
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电池生产车间,一颗颗新能源“心脏”正在赋能。机械手对单块电池进行组装,确保每块电池都能发挥最大效能。钛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工艺的高频次改进,是格力钛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底气。
新能源驱动下,园区有了更强劲的“绿色引擎”,实现了从单一的再生资源拆解,向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再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转换。据测算,园区年均处理各类再生资源150万吨,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每年能节约标准煤500多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60多万吨、二氧化硫近10万吨。
如今的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再生资源企业137家,精深加工再制造企业97家,新能源材料企业12家,形成了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废弃电器电子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废塑料资源化利用4条再生资源产业链。
傍晚时分,清风伴着春草香吹进张文勇的办公室,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张文勇和同事兴致勃勃筹划着公司的未来……
循环经济,承载了子牙人最初的梦想与期盼,正一步一步走进现实。 (记者 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