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①|从一封家书到一面留言墙,看1922与2022的“百年青春对话”

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同策划推出强国“890”影音馆特别版——“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大型融媒体采访行动。记者兵分多路,以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大事记”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系列报道旨在不忘初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讲好“青春版”中国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情不自禁地随着熟悉的旋律开始哼唱这首歌的时候,眼前是否闪过这样的画面:阳光射进教室,洒在摊开的课本上;讲台前孜孜不倦的老师,下课后撒欢奔跑的少年……在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声里,承载着我们最闪亮的青少年时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我们佩戴的团员徽章背后,一张百年前的青春面孔缓缓浮现:他叫张太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

2022年3月,江南,草长莺飞。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张太雷故居,两进三开间的小屋被修葺得窗明几净,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竖着一座张太雷的半身像,身后写着几个红色的大字:谋将来永远幸福。

百年青春,在这里交汇。


一封《家书》:谋将来永远幸福

“‘谋将来永远幸福’正是我外公《家书》里的话。”75岁的张太雷外孙女张子娟悠悠地向交汇点新闻记者介绍。外祖父张太雷牺牲时只有29岁,母亲张西屏也仅仅7岁,大家记住的永远都是外祖父年轻的模样:

那个戴着金丝眼镜,学贯中西的学者;

那个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发动广州起义,誓要“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革命者;

那个在共产国际慷慨陈词,第一次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启蒙者!

从小跟着外祖母陆静华长大,张子娟随了外祖父张太雷的姓。外祖母告诉张子娟,张太雷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张太雷学业极好,从小就爱读书,数学、外语和体育都很好,1915年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后来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原本他也想学而优则仕,以后谋一个文官。但是在大学期间,张太雷开始参加爱国运动,思想发生了转变,也因此为自己改名张太雷: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

1920年10月,22岁的张太雷就加入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此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参加革命后,张太雷很少回家,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外面从事什么职业。只是有时会突然在晚上回到家中,住上几天,又从屋后的小河边乘船悄然离去——这条小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在北洋大学求学时期的张太雷

在北洋大学求学时期的张太雷

奔赴大义依然情深意重。张太雷投身革命后,虽然终年在外奔忙,但他非常惦记家人,只要有空就给家里写信,询问妻儿老母的情况,安排家中的生活。外祖母对儿孙辈念叨最多的就是那封《家书》。那是1921年初,张太雷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命,奔赴远在苏俄伊尔库茨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临行前,面对疾病缠身的母亲、新婚两年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张太雷写下了这封致力于“谋将来永远幸福”的《家书》。

张太雷和妻子陆静华的合影

张太雷和妻子陆静华的合影

信中他对妻子说,“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倘若真是如此,“非特我的身体、道德要坏,恐怕家里要受莫大的苦处。”他决计不走这条“做官发财”的坏路。在他看来,“做官发财绝不是福气”“真正的福气是心广体胖”,是心中无所忧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生计独立。为此,“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学问”的目的是“将来可以享真正幸福”,妻子也“享真正幸福”,母亲也“享真正幸福”。并表示,“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用“一点暂时离别的苦”去换取真正的幸福,张太雷是“情愿的”,也是“快乐的”。

“外公所谓去外国求‘高深学问’,是指去苏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但是为了安全保密,他只能隐晦地表示。”张子娟说。

从历史文献和外祖母的叙述中,张子娟了解到,张太雷此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 “第一”: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第一次派出代表,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工作;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代表中共起草大会书面报告,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向共产国际作报告介绍中国国内全面情况。

张太雷(后排左5)和瞿秋白(后排左4)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张太雷(后排左5)和瞿秋白(后排左4)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张子娟告诉记者,自己退休之后整理了很多外祖父的相关史料,还帮忙修订了张太雷年谱等。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张太雷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

1920年11月中旬,还在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奉李大钊指示,组织创立了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该团章明确规定团的宗旨在于“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被誉为“比较彻底的中国青年组织的楷模”。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在各地建立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成为了当时党的议题之一。此时,张太雷从莫斯科带回了青年共产国际关于建立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指示,中共中央局随即决定由张太雷等人主持正式建立青年团的工作。

1922年5月,张太雷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来第一个团纲和团章。至此,中国的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心。


油画: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油画: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5年1月,张太雷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张太雷为团中央书记。

“我从小就知道外公参与了共青团的创建,我自己就很要求进步。初二吧,我还没到15周岁呢,就在学校同年级的同学里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我觉得做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非常自豪!”张子娟说。参加工作后,张子娟也一直在单位里从事团委的工作,延续着外祖父的事业,就连退休后她还带着退休老干部去安徽金寨捐赠了一所希望小学,“我觉得这些都是外公愿意看到我们去做的事情。”说到这些的时候,张老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两代烈士”:29岁与17岁的青春

1927年,张太雷被派往广东工作。一到广东,他立即研究制定广东全省的暴动计划,并发起组建了广州起义指挥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担任委员长。正当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时,起义消息泄露。张太雷当机立断,广州起义的枪声于1927年12月11日凌晨提前打响。12月12日,敌军攻占了起义军的重要阵地,并分兵直扑起义军总指挥部。张太雷立即乘车赶赴前线指挥战斗。车在行驶中遭到敌人伏击,张太雷身中三弹,倒在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中,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

张太雷牺牲时,他的三个儿女分别只有7岁、5岁和4岁。革命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也深深地影响和激励了他的家人,他们擦干眼泪,在张太雷精神的感召下负重前行。“我的外祖母担负起全家的担子,伺候老人,带大3个孩子,是尽孝;我的姨妈、舅舅陆续走上革命道路,是尽忠。”张子娟这样深情地说。 


张太雷子女,左至右:张一阳(烈士)、张西屏、张西蕾

张太雷子女,左至右:张一阳(烈士)、张西屏、张西蕾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张太雷年仅16岁的二女儿张西蕾怀揣着那封家书,孤身一人穿越沦陷区,历经周折找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来正式参军投身革命,周恩来对她的寄语“继承父亲遗志、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后来张西蕾的儿子冯海龙也在1971年参军,续写了一家三代从军的荣光。

1939年,张太雷15岁的儿子张一阳,瞒着母亲加入新四军,去追寻父亲和二姐的身影。1941年皖南事变中,张一阳不幸被捕,在上饶集中营患上“回归热”,敌人一手拿着特效药,一手举着自首书让他签字,高烧不退、米水未进的张一阳宁死不屈。牺牲时,张一阳还不满18岁。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陆静华被邀请去开国大典观礼时,才得知自己的小儿子早已英勇就义。

张家“一门两代烈士”的悲壮,也正是那个特定年代里,革命先驱们为了救亡图存,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历史缩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张子娟告诉记者,2021年6月17日,张家的后人分别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上饶集中营旧址各捧回一抔土,在家乡常州为张太雷和张一阳竖起了衣冠冢。时隔80年后,父子两人终入土为安,魂归故里。

“三杰”精神:传承百年红色基因

天降大任,青年有为。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代大潮中,无数青年人胸怀理想,抛洒热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

36岁牺牲的恽代英说:“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30岁牺牲的邓恩铭说:“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

29岁牺牲的张太雷说:“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29岁牺牲的陈延年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

这,就是百年前用生命改变中国的青春宣言!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就像安徽合肥的延乔路上常年鲜花不断,在江苏常州张太雷纪念馆里,来参观学习的年轻人也很多。据了解,“常州三杰”纪念馆2020年落成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是江苏常州共产党员,故被称为“常州三杰”),2021年三个纪念馆的客流量便达64万人次,其中张太雷纪念馆的25万人次客流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多数。

赓续百年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常州三杰”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肌理。以瞿秋白命名的“秋白书苑”遍布常州,成为精神文化地标;“秋白读书节”以“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品牌已深入人心……在常州,很多学校设立了“张太雷中队”“三杰中队”。怀德苑小学是张太雷的母校,学校的“太雷中队”以英烈为榜样,孩子们亲手策划、设计、布置了相关主题展览,并担任讲解员;常州市龙锦小学“张太雷中队”的孩子们,读太雷《家书》,学习太雷故事,还创排了太雷情景剧,去幼儿园、社区表演。精神的传承是看得到的,辅导员戴飞英老师介绍,孩子们通过学习太雷精神,从小就变得不怕吃苦,勇于奉献。比如有一个小朋友演过小太雷后,学习非常刻苦,平时同学有困难,他也积极主动地去帮他们,“仿佛真的是把自己当成了‘小张太雷’”。


常州市龙锦小学“张太雷中队”的孩子们创排《小时候的太雷》情景剧

常州市龙锦小学“张太雷中队”的孩子们创排《小时候的太雷》情景剧


“党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接续前行的强大动力,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材料,红色文化是构筑新时代文化阵地建设的精神资源。”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对交汇点新闻记者说。“常州三杰”是我党、我团、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人学习和传承。常州大学的“红燕衔泥”行动、“红色五月”“红色蜜蜂”活动等持续多年。2017年12月20日,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和张太雷纪念馆签署了共建数据库的合作协议,在4年多的时间里,该校的大学生们对全国800多座革命场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储存,初步建立了具备高校教育与科学研究功能的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使之成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张太雷纪念馆25岁的工作人员查佳雯,从小听着“常州三杰”的故事长大,来纪念馆工作后,她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张太雷,同样地,百年前的那个年轻人也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春就是要奋斗!在自己有限的大好年华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自己想追的梦,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之光!”她说。

记者感言

当29岁的张太雷成了“张爷爷”……

“Zhang太lei ye ye,xin ku le!xie xie nin!”在张太雷纪念馆的留言墙上有一片密密麻麻的心形贴纸,一个名叫董辰珂的小朋友用汉语拼音认认真真写下了这则留言。与之并列的还有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写着,“张太雷爷爷,谢谢您,让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美好。”

百年过去,29岁的张太雷早已成了我们的“张爷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的我们从未曾忘记过张爷爷。留言墙上,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大学生,大家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为国家为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这盛世中国如您所愿!”“以红心点亮未来,吾辈当自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谋将来永远幸福。”

这,就是百年后的青年人,2022对1922的回答!

策划:任松筠 田梅 杜雪艳

采写:刘海琴

视频:韩军

编辑:王瑶

片头:刘畅方达 朱丹清

检校:曾力莹 韩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